明星集聚的Met Ball是近日全球時尚與藝術的焦點,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展覽“中國:鏡花水月”則是Met Ball的重點內容。該展覽的藝術總監是著名導演王家衛,展覽分為“旗袍”“武俠”“京劇戲曲”等十幾個主題,參展的150多件高級定制服裝和成衣均出自一線時裝品牌。
頗有爭議的地方在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的元代壁畫巨制《藥師佛會圖》、龍門石窟浮雕《北魏孝文帝禮佛圖》、響堂山石窟佛、天龍山石窟菩薩頭像以及一座被學界公認為北朝造像碑藝術之最的李道贊率邑義五百人造像碑,都成了時裝展示的背景墻。大都會博物館并沒有考慮展覽對這些文物可能造成的傷害。
《中國:鏡花水月》展現場,以唐代壁畫和明代瓷器為背景及裝飾。
為配合紐約年度時尚盛事Met Gala和亞洲藝術部成立100周年,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5月7日揭幕了題為“中國:鏡花水月”的展覽(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展覽由該館服裝藝術部和亞洲藝術部聯合舉辦,并邀請著名導演王家衛出任藝術總監,旨在“將高級時裝與中國服飾、書畫、瓷器以及包括電影創作在內的其他藝術形式對照展陳,借以呈現中國意象的迷人回響。”(大都會網站語)
藝術總監王家衛在開幕式上發言,背景為元代壁畫巨制《藥師佛會圖》
開展前,英國《衛報》指出,服裝藝術部選擇以“中國對西方時尚的影響”為主題,本身就有被指責為文化挪用主義的危險,和歷代佛教藝術擺放在一起的金色華服,如何能夠和佛家的慈悲與智慧發生聯系。但這樣的爭議對于時尚界來說更像是一些學究們的迂腐之言。服裝部主任、策展人安德魯.博爾頓 (Andrew Bolton)回應:我們展現的不是真正的中國,而是一個關于中國的幻想。
亞洲藝術部為這次展覽提供了全部展廳作為展示時裝的場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早期中國佛教藝術阿瑟.賽克勒展廳(206展廳)。這個亞洲藝術部最大的展廳里容納了元代壁畫巨制《藥師佛會圖》,龍門石窟浮雕《北魏孝文帝禮佛圖》,響堂山石窟佛、菩薩頭像、佛手,天龍山石窟菩薩頭像,以及一座被學界公認為北朝造像碑藝術之最的李道贊率邑義五百人造像碑。
與歷代佛教藝術擺放在一起的金色華服
賽克勒展廳被使用為展覽的新聞發布會場地,展覽期間它被高懸的銀幕和龐大的發光裝置改造成了一個巨大的幻想空間,而其中大部分佛教文物則在昏暗的光線下隱約不現。本文希望向人們指出,正是這個精心挑選的賽克勒展廳,為策展人安德魯所謂的幻想作了一個灰暗的注腳:這個幻想不但抹煞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段沉痛的往事,更通過媒體的廣泛報道斷送了幾代美國博物館人的良知和聲譽。
《藥師佛會圖》,此為未作為時裝展示“背景墻”時的圖片
先從賽克勒展廳主體文物背后的故事說起。這就是占據了展廳整個西壁,高7.52米,長15.12米的《藥師佛會圖》。壁畫正中為端坐于蓮花之上的主佛,其身旁脅侍日光、月光菩薩二尊,另有眾護法天神,藥叉童子護持圍繞。整幅壁畫線條飛動,色彩斑斕,寶相莊嚴,堪稱元代佛教壁畫的經典之作。博物館平時在壁畫前設置長椅兩條,供觀眾坐下從容欣賞。更有許多游客來此靜坐冥想,感受佛教慈悲救世的情懷。
這幅壁畫來自山西洪洞縣廣勝下寺后殿,落戶大都會之前的身世坎坷。上世紀20年代,中國政局混亂,地方經濟凋敝。為修繕傾頹的佛殿,廣勝寺僧貞達和趙城縣縣長張夢商議,決定賣掉后殿壁畫以保全寺廟建筑,并立碑文曰“山下佛廟建筑,日久坍塌不堪,遠近游者不免觸目傷心。邑人頻欲修葺,輒因巨資莫籌而止。去歲有遠客至,言佛殿壁繪,博古者雅好之,價可值千余金。眾議以為修廟無資,多年之憾,舍此不圖,勢必墻傾像毀,同歸于盡。因與顧客再三商榷,售得銀洋一千六百元,不足以募金補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