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衣零拋棄’可以衍生一個產業,從舊衣物的回收、分解,到再利用,逐漸形成一條完整的綠色循環產業鏈。雖然這項事業在我國剛起步,但大有可為。我們期待大學生關注這個領域,將其作為創業的方向,熱情投身其中,將這個事業做大做強。”4月30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環資委常務副主任孫淮濱在“舊衣零拋棄”走進安徽農業大學活動中這樣表示。
孫淮濱指出,一方面,我國纖維加工總量每年約5000萬噸,約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的60%,但同時我國每年還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纖維原料。另一方面,我國每年生產和消費環節產生的2000萬噸左右廢舊紡織品,再利用率不到14%。他表示:“如此強烈的反差需要我們把閑置的廢舊紡織品重新利用,來彌補我國纖維資源不足。當前,我國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在體制、法律、技術、標準、產品研發、市場化等方面面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希望大學生加入進來,響應國家‘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號召,致力于紡織循環經濟的實踐和探索。”
中華全國婦女基金會家庭安全發展專項基金主任祝燕春呼吁大學生們參與到“舊衣零拋棄”這項事業中,通過實際行動參與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各環節的創新。
自2003年起就專注于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廣德天運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建新表示:“10多年來,在安徽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的幫助下,公司的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項目,從過去每年消耗廢舊紡織品幾百噸提高到了5萬噸,產品涵蓋車用紡織品材料、隔音材料、保溫材料等。當前,由于國內政策、標準等還未制定,行業還處在發展階段,成熟的產業模式尚待形成。這個行業迫切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我們期待與專業院校建立長期的合作,推動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這項事業不斷前行,讓舊衣循環利用最大化成為可能。”
令人欣喜的是,正如潘建新期待的那樣,越來越多的高校、企業、團隊開始對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投入極大的熱情。安徽農業大學輕紡學院紡織專業學生谷俊飛創立“衣23工作室”僅兩個月,就得到了來自校方和師生的強烈關注,很快成為“舊衣零拋棄”項目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目前,“衣23工作室”已建立了互聯網回收平臺,讓人們足不出戶也能實現環保的理念。
在“舊衣零拋棄”走進安徽農業大學啟動儀式上,“衣23工作室”團隊與廣德天運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廢舊衣物的回收交易等方面簽訂了合作協議,用于生產建材等產品。
對此,孫淮濱說:“這將是一次多贏的合作。通過‘舊衣零拋棄’活動,行業協會探索在政府部門、服裝生產企業、消費者、慈善組織、研發機構、綜合利用企業之間分工合作的閉環體系,打造一條完整的公益慈善產業鏈;高校可拓寬人才培養模式,有機地將紡織專業的理論教學和生產實踐結合;企業可依托安徽農業大學科研力量,打造高效環保紡織企業;而對于個人,這將是個絕佳的實踐途徑和創業平臺,為日后創業開啟便利之門。
安徽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李恩年說:“‘舊衣零拋棄’是校地、校企多方合作、打通路徑的創新行動,工作室創始團隊希望通過電商網絡的線上線下互動,發動大學生捐贈廢舊衣物,培育大學生環保意識,不僅可以在公益目的和商業目的找到最佳結合點,也有利于廢舊紡織品循環體系的創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