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男左女右,正如男女有別,男裝和女裝行業在消費需求、產品特色、營銷手段、市場發展和品牌塑造等方面似乎一直以來都存在著涇渭分明的平行線,大家熟視無睹猶似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但現實中抬頭的新趨勢是,兩條平行線或正在漸漸靠攏,絕緣體正在變成導體,男裝和女裝企業的各自生存和發展正在產生更多關聯,男左女右,男女裝企業平行不交集的現象正在新形式、新潮流與新消費需求誕生的大背影下逐步發生一些新變化----外部環境與內部調整的呼應關照,自我適應和他人體驗意識的覺醒,該來的遲早會來,經驗仍未定型,但動態已然趨進,男裝向女裝學習多樣化研發和精細化管理,女裝向男裝學習大格局成形與高溢價力的獲取,一切充滿對新市場新環境新商業的思索與理解,學習與借鑒,突破與超越,男左女右的“柏林墻”恍若虛設,我們正觀察到我們所認知的曾經踏故習常的老現象正像一條封凍的河流在自然而然的逢春中顫動青萍和泡沫。
傳統“粗”男裝:細處著手,強化優勢
所謂男裝的“粗放”既是一種缺憾也是一種相對市場優勢,根據中國大陸的情況來看,長期以來,男裝款式并不多,淘汰周期率較長,常常是一級市場不行還有二三級市場,甚至四五級市場,今年不行明后年還可以拿出來再賣,這也可以說是中國男裝的特性。
從品類來說,男裝不過是西裝、夾克、毛衣等,除了極少的時尚潮裝,無非是這樣幾樣東西,版式、工藝、設計也相對簡單,就算是時尚度較高的毛衣也無非是圓領、開領、拉鏈,范圍比女裝容易控制許多,不像女裝細分得那么瑣碎。就拿褲子來講,男裝也不像女裝在版型上那么嚴格,寬一點肥一點無所謂,而女褲茲事體大,寬瘦是臀部和形體的大問題。
基于此類的粗線條姿放,長期以來男裝的第一方隊江浙軍團就是以引進國際服裝大工業化的西服、襯衫流水線奠定了規模化生產的基礎。而緊跟其后的第二方隊福建軍團以其獨特地理產能優勢,僅憑借圍繞夾克的商務休閑概念以品牌文化+明星代言+央視轟炸+招商代理“農村包圍城市”的連瑣經營的模式異軍突起。
而地處廣東,品牌規模較小但品牌經營相對精細,努力通過各種方式強調自身國際化品牌內涵和精神定位的廣東軍團,以不俗的表現盤踞中國各大中高檔商場,通過營銷和渠道積累起一定的品牌優勢,議價能力較強,可是其產品制造依舊是主要依靠外包生產,除了具有一定的溢價能力外依然沒有突破千店一面的窘態。
而近兩年,寒風吹到了男裝業。以上市公司為例,2014年三季報顯示,大部分男裝上市企業業績仍然表現不佳。
抓幾家“典型”企業來看,七匹狼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7.31億元,同比下降25.06%;歸屬母公司凈利潤2.28億元,同比下降38.74%。
九牧王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4.95億元,同比下降15.0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06億元,同比下降27.99%。
希努爾前三季度公司營收7.32億元,同比下降18.7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0.33億元,同比下降166.67%。
報喜鳥公布的2014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96億元,同比增長2.8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7億元,同比下降18.89%。
這些男裝企業業績的集體下滑,除了大環境和互聯網影響,背后還預示一個重要趨勢:男裝個性化消費時代來臨。
當今中國男性消費者越來越懂得時尚和個性,市場將進一步細分,這種細分不是粗略地通過產品、年齡層次等方式細分,而是產品風格、消費個性方面的深度細分,而且這種細分隨著國外大牌的進入、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群年輕化進一步加深。
在這種趨勢下,男裝原來市場集中度相對稍高、有一定品牌忠誠度、潮流性不如女裝要求那么強的優勢和特色均會受到沖擊或者削弱,在激烈的競爭當中男裝過去的大產品、大市場、大躍進時代正在逐步走向尾聲,中國男裝可能將要從大男裝時代演化走向小男裝時代。
過去的男裝很少有自己的版房,大部分是工業制造下的生產線所批量復制出來的,但是現在男裝也逐漸開始向女裝學習,有自己的版房,也有柔性制造,也會忽然發現,西裝和襯衫也開始小批量定制了。
由于男裝品牌們在規模、品牌和渠道方面所積累的優勢和資源仍在,在此基礎上,“粗”中求“細”,正逐漸去除其粗放的一面,從精細化入手,在品牌設計上,更具個性化、精準化、時尚化,在營銷方式上,采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式工具,使營銷更具精準性,而在終端渠道方面,重視店效、坪效,培養起零售能力。
將來小批量、多批次、快速交貨的營運方式不僅僅是快時尚或女裝品牌的專利了,傳統男裝品牌也有朝這個方向發展的趨勢,以適應男裝新的消費要求,而量身定制等個性化服務方式也將繼續發展。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原來粗放式、同質化的品牌和模式亦將愈快地顯露出差異性,具備更時尚個性的品牌設計,以及更精細更立體零售能力的渠道網絡的傳統男裝企業,將擁有更快復蘇的可能性,從而為在未來通過資本并購、發展多品牌、多品類等手段打造強勢男裝品牌集團打下基礎的同時,也為新時代的中國男裝發展進程注入了一絲新鮮的商業變革活力。
融合和變化更像是一種偶然而又必然的嘗試,它使我們在似乎緩慢融化了男女邊界的時代環境中,重新從“左右”、從“品牌生活的場景”近觀到服裝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