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在經濟領域的不少新提法其實是回歸,因為我們發現支撐國民經濟的還是實體經濟;真正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還是傳統行業;能緩解就業壓力的還是大批的中小企業。三中全會最鮮明的特色是“改革”,最關注的領域是“民生”。服裝業是最大的民生,它為老百姓提供繞不開的消費品,也因為它關系到500萬勞動者的飯碗。正因為它是“大民生”,所以它也是“大國計”。紡織服裝(行情 專區)業坐擁12萬億年產值,貢獻了近3000億美元出口額。
今年上半年,在協會多次呼吁下,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已經提高到16%,幾乎用盡了退稅政策的極限,這其實就是國家重新重視紡織業的信號。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服裝紡織業,將會得益于一批打破壟斷、擴大就業、城鄉一體的改革方案。
二問:服裝行業外遷是趨勢嗎?
三中全會提出來“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
勞動密集型企業對成本反應敏感,向低價區域轉移是大勢所趨。但外遷東南亞的服裝企業也遇到了當地政策不透明、勞動力水平偏低、基礎設施及配套產業不完善等問題,讓它們遭遇到水土不服的尷尬。而那些通過“內遷”解決成本壓力的企業,日子就好過很多。
服裝企業內遷符合國家的大政策,是大勢所趨。公報中“加快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就是要發揮國土廣大的優勢,利用區域發展存在的落差,通過區域發展政策和對產業轉移的引導,對這一優勢進行充分有序的發掘。湖北黃石、安徽合肥、遼寧興城還有新疆一些地方,已經建立起了服裝生產基地,承接原先在沿海的產業帶。工廠可以在同一個城市或者就在同一條街道上獲得自己生產所需要的輔料、配件、物流、報關、上下游企業甚至是代工的工廠,原先在沿海地區的服裝廠已經開始在這些區域扎堆。應該說,有規模的內遷和有選擇的外遷,會成為沿海服裝企業產業轉移的趨勢。
三問:服裝行業是低科技行業么?
三中全會將科技創新提高到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的高度,對服裝行業也是一種警示。人工成本上升是必然趨勢,服裝的附加值必須依托高科技。服裝企業需要將每年利潤的一定比例作為研發經費,其實很多企業已經做得很好了。有的企業已經做到每年有十多項專利進入到生產,還有的企業建立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打破產業鏈的深層次嘗試也已經展開,比如中捷縫紉機為8類博士后提供1000萬元的科研課題經費,與布料提供商山東如意集團(行情 股吧 買賣點)共建服裝工藝及服裝設備研究院。服裝企業遇到的很多共通的技術問題,在原材料(行情 專區)環節和設備制造環節就已經解決了。
一味將生產線向更低成本的地區轉移并不是長久之計,單憑一個行業的技術創新也很難起到革命性的轉型。原材料、機器設備和服裝企業的全產業鏈科技提升,是中國服裝業擺脫科技低附加值的根本。
四問:中國服裝離世界品牌還遠么?
過去我們津津樂道于中國服裝占據了全球多少的市場份額,但沒有注意到沒有品牌就沒有市場。準確地說,中國服裝占有的只是國外服裝代工的市場份額。服裝是文化的集中體現,連接的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歐美服裝的流行趨勢往往和當季的影視或文化事件緊密聯系,韓國服飾能在中國一夜風靡印證了這個規律,前些年APEC峰會帶火了唐裝以及今年彭麗媛出訪時的服飾讓企業瞬間出名也說明了這個道理。三中全會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還提出了具體措施。中國的服裝品牌既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也是這一舉措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