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時尚舞臺上,出現了越來越多中國設計師的身影,也讓中國設計師品牌走向臺前。有人說,中國設計師的春天來了。殊不知,這條看似容易的成長之路,實際上還要經歷一個艱辛的過程。
困境 不做設計先做企業
目前,國內設計師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首先是公司的不認可,其次是市場的反應不好。有不少設計師反映,自己設計的新穎時尚的款式很少有人問津,而一些大眾款式,反倒成了多數服裝企業的選款標準。
上海標頂服裝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武學凱表示,很多設計師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設計師要做自己的企業,要發布自己的作品,要做生意,同時還要做管理。
據了解,一名好的設計師不僅要懂設計,有足夠的面料、制版和市場知識,同時還要有深厚的文化積累,具有自己的風格。但當前國內很多設計師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除此以外,當下的服裝行業,國內大牌公司追逐國際大牌,小公司追逐國內大牌。在這種環境下,許多企業為追求利潤而出現了相互抄襲暢銷款的現象。
武學凱表示,在整個紡織服裝行業里面,這種相互借鑒不可否認。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和這些品牌的設計師交流,讓自己成長,變得更加成熟。但是無論你看誰的東西,都要做出你自己的東西。
現狀 與國際設計還有差別
中國的設計師在國際時裝周上頻繁出現。劉芳、張卉山、倫敦時裝周上獲得設計大獎的王海震等年輕的新面孔,都讓“走出去”的中國陣容越來越龐大。在剛剛過去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不難發現,近年來國際媒體對中國設計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國際與時尚設計相關的企業和品牌越來越關注中國。
武學凱表示,從設計本身而言,可以說國內外設計師是沒有差距的。但是時尚是整體的,是一個產業而不是作品。國內的設計師可能在某一個局部做到了世界水平,但在整個時尚領域的氛圍,整個時尚方面的傳承上,與國外設計師確實還有一定的差距。時尚產業是一個以創意為生命的行業。包括社會、文化、審美藝術等各個方面,不是一個人為制造的過程。與歐美歷史悠久、發展成熟度高的時尚產業相比,中國的時尚產業當前處于“后發”地位。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李當岐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可以在世界上叫得響的大牌。一方面在品牌建設和品牌的傳播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另一方面設計創新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傳承 發揚中國文化切記成包袱
盡管我國時尚產業在高端領域相對薄弱,但不少設計品牌已經開始在國際市場上與國外二三線品牌展開競爭。現在,國內的大型商場、購物中心也一改過去盲目引進國外品牌的做法,開始重點引進國內設計品牌,打造自身特色。在國外,也經常可以看到國內紡織服裝品牌的身影。
武學凱表示,“每次去看巴黎時尚時,我們可能還是跟在他們后面。如果不能深入刻畫設計師自己的時尚,就會永遠跟在別人后面。下一步中國設計師最需要表達的是怎么把中國五千年這種縱向文化和民族的橫向文化的理解,把對時尚和市場的理解結合起來,然后去創造,去發揚,這樣才能讓設計產生更大的價值”。
美國紐約巿帕森斯新學院大學畢業班評委劉海倫表示,中國設計師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注意,有些設計師過于想表現中國元素,甚至把表現變成了包袱。時尚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設計師必須要有國際眼光才能和國際設計師競爭,只停留在表現中國元素上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