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10年中,首先要提的一個環節還是服裝制造,這個領域里有很多在國內名不見經傳的企業,但它們的年銷售額卻十分誘人——上億元甚至幾十億元。而這些企業大多都有給國外品牌做加工的歷史,甚至現在還維持著這一塊應該不算豐厚又相當穩定的收入,除了經濟效益以外,中國服裝企業在這方面最大的收益就是服裝制造水平躋身于世界前列。
但是,當我們在WTO狀態下走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發現:那個千呼萬喚的自由的國際市場經濟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我們企圖在我們熟悉的制造業里飛奔的理想也一再受挫。我們通過巨大的投入完善起來的一流硬件設施并沒有為我們的產品增加多少附加值,游戲規則的掌控權似乎并沒有在我們手里;同時,國內市場依然龐大而紛雜,本土品牌唱主角的決心激活了整個產業的生命力,但他們面前除了國際企業跨國化競爭的壓力以外,還有來自中國商業態勢的種種復雜而現實的挑戰。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2005年,我們迎來了越來越大的難題,那就是來自關于歐美對于我國紡織服裝設限的種種爭議。一切都如經濟學家所料,全球化并非只有鮮花,還有陷阱。
此時,無論是國際地位的提升還是國內競爭力的全面加強,都需要巨人的智慧。我們看到了領銜品牌所做的一些努力,比如,那些面對巨大挑戰的出口型企業所做的轉變,變單純出口型戰略向全球經營型戰略轉變,如果轉變成功,他們將在話語權的爭奪中更具競爭力。而對于那些漸漸成長起來的本土服裝品牌來說,他們開啟了一個在自家門口與國際品牌直接較量的時代,雖然他們的風險也更大,但這一部分企業在消費者的眼里贏得了同樣大的尊重,比如:白領,比如:李寧。
更大的危機在2008年的時候來臨了,那一年,除了實實在在擺在整個產業面前的金融危機以外,沒有人敢肯定地說,中國服裝產業將發生什么?即便是對金融危機影響的時間以及程度的預測,服裝權威專家們都變得慎重起來,他們寧愿讓你自己去想象:“當潮水退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誰在裸泳。”
可喜的是,真正優秀的企業并沒有因為經濟危機的來臨而一蹶不振,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企業甚至逆市上揚,成為此次危機中的贏家。這部分企業的成功要么來源于企業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要么依賴于他們多年來的居安思危。
不可否認的是:還有一部分優秀企業的資產出現了縮水。其中,有些縮水是來自于產業需求本身,有些縮水卻是來自于產業之外的。這部分縮水大多跟股市的下跌或者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相關。金融危機給中國服裝產業開了一個玩笑,整個產業多年來一直爭執不休的關于多元化發展還是專一主業的討論從此畫上了句號,很多上市的服裝企業和投身于房地產領域獲利匪淺的服裝大鱷們開始回歸主業。
之后的幾年,我們聽到了很多有關資本和上市的話題,人們更加關注的是,資本是否能夠流向那些健康的服裝品牌身上,而這些品牌將用資本發出怎樣的聲音,做出怎樣的行為來壯大品牌本身以及它們身處的服裝產業?我們也看到很多關于電子商務的現象,有的很快地崛起,也有的很快地消失,在經歷了一陣轟轟烈烈的起伏之后,電子商務開始嘗試和快速發展與急功近利的模式說再見:它們開始向更加務實,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但在傳統行業看來,它們的每一步還是走得很功利。
此外,還有有關庫存和收購的,只不過,無論是庫存危機還是收購的好處目前還只是一種理論估計,幾乎沒有聽說有哪個大企業因為庫存而死亡,也很少聽說有領銜品牌因為收購而獲益。
在這一個十年的最后階段,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成為主旋律,其最終目的是: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提速邁進,現在來看,強國路徑已經越來越明朗,在產業發展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國自主服裝品牌們,將和這個產業一起迎來更加明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