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業研究網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制鞋行業投資策略及深度研究咨詢報告》顯示:中國是制鞋大國,但不是制鞋強國。中國制鞋業面臨“三低問題”即低檔次、低質量、低價格。這種“三低”的競爭,造成市場上和經營中的無序競爭。因此鞋類企業應調整思路,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產品升級換代,由數量型轉向質量效益型。增加產品開發投入,加大科技發展力度,自主開發新款式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檔次,提升品牌客戶的開發和服務水平,努力拓展業務空間,提高產品的差異性和市場競爭力,用質量來獲取利潤。中國制鞋多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如今也開始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電力供應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環保要求趨嚴等問題,一部分鞋廠(主要是人數龐大的大廠或不規范的小廠)面臨著關閉和轉移的抉擇,也有部分鞋廠關門大吉或者搬遷到其它地方。中國制鞋業的競爭優勢是明顯的,但如何適應國際市場變化和國內的生存環境,把握好市場的發展機遇,也是業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中研普華行業研究機構認為,中國制鞋業的產業轉型和轉移是大勢所趨,一部分有創新能力和規范性較強的企業,走向產業升級的轉型之路,一部分依靠生產成本取勝的企業轉到內地生產成本更具優勢的地方,如廣東珠三角制鞋業已開始向東西兩翼相對較落后地區轉移,溫州制鞋業已向西部地區轉移,而且中國制鞋業的發展目標應是產業的國際化,和市場的全球化。在與世界制鞋業的博弈中,中國制鞋業若能立足國內市場,確保產業的生存和發展,進而發展全球化的品牌和管道,以長袖善舞的優勢占領國際市場空間,實現制鞋業的可持續發展,那么,中國作為全球制鞋業的中心不會改變,無論產業怎樣轉移,也是在中國各地轉移和發展。
中國制鞋市場發展情況投資分析
當前中小企業雖然面臨普遍性的外部環境壓力,但仍有一些在品牌經營、關鍵技術、細分市場上求創新,某一方面形成競爭優勢的企業,維持不錯的增長。但是對此,經發局相關人士也客觀表示到,2008年金融危機后,許多外貿鞋企轉向國內爭搶市場,加劇了內銷市場的競爭。同時,中小鞋企內部開始分化,一線品牌尚能維持不錯的增長,二線品牌、沒有品牌的加工型企業受到很大沖擊,特別是一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壓力很大。
據相關市場調研顯示,困難的企業多是“有單就做、沒單就停”的“等單型”鞋企,在產品競爭力上無“一技之長”。例如,晉江市是運動鞋生產基地,有安踏、361等品牌,更有大量無品牌加工廠。相當部分鞋廠靠從大廠接單為生,有活就干,沒活就停,不但不搞產品開發,而且一看到大廠的新產品上市,就迅速“依樣仿制”。由于管理費少,過去還能賺點錢,隨著行業產能飽和,內銷市場競爭加劇,“夾縫中求生存”越來越難。
現在幾大品牌的市場強勢地位已確立,他們的開發周期縮短、產品換代加快,一個款式賣一段后就打折,留給“模仿跟風”的加工廠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
不少企業因在外觀設計、關鍵技術、細分市場等方面“高人一籌”,不用擔心生存問題。比如,遠通鞋業沒有與品牌運動鞋直面競爭,而是選擇帆布鞋為主攻產品。頗具時尚感的帆布鞋,不但成本相對低,而且受到年輕人喜愛。中小鞋企一定要專業人做專業事,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精,也許企業規模無法做到很大,但利潤率并不低。。
現在消費越來越個性化,市場就會越分越細,大企業往往是大規模批量生產,而中小企業在某個方面更容易做精做專,個性化消費趨勢有利于中小企業。小企業不能成為大企業的“縮小版”,而是細分市場、錯位競爭,培養自己獨特的競爭力,相對于在一個小的方面成為品牌,獲取一定的品牌利潤。多數中小企業要向專業方面轉型,要在某個點上做成“業內品牌”,而不是市場品牌。大企業離不開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永遠有生存空間,其關鍵要放棄粗放經營,找準定位,做強做專做特。
歷經數十年的發展,我國的鞋業制造已逐漸與國際接軌。在當今世界經濟體制下,鞋類制造是我國重要的輕工業之一。根據我國龐大的消費人口數據分析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分析表明,未來十年內,國內鞋業市場前景依然可觀。但在可觀的市場前景下,鞋企之間的競爭將是一種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