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開始,在上海紡織的支持下,M50做了諸多嘗試。一是積極保留原有模式的“開放空間”:無論房租如何上漲,依舊提供租金優惠,并保留大部分的畫廊畫室,可供免費參觀。二是對園區的入駐企業做足文章。在招租過程中,M50強調必須是設計企業才能入駐。通過3年的產業引導,目前M50的入駐企業基本上都以藝術與設計為主。
與此同時,M50著手加強服務和衍生品開發:2007年開始每年進行M50創意新銳評選,挖掘上海乃至全國高校學生與青年藝術家;2008年成立了M50表演工作坊;2009年4月正式上線了藝術與設計類專業網站——吾靈網,并成立了以幼兒“創意美術”開發和培訓為特色的吾靈小畫家坊;發起成立了M50設計聯盟。
“租金等硬錢要賺,服務類軟錢也要賺。”王藝告訴《上海國資》,通過搭建平臺,提供各類服務和衍生品,M50的軟服務收入今年上半年已達三四百萬元,“以后還會繼續增長”。
M50的探索,正合上海紡織對旗下創意園區的要求。上海紡織認為,創意園區經營要從創意產業鏈著手,通過產業鏈的構建,成為真正的創意園區運營商。
同時,借助國有企業自身資源與資金的優勢,上海紡織細分產業鏈,并介入到創意企業的孵化與培育中。如采取以股權換發展資金和免租金的方式扶持具有潛力的藝術家工作室、初創創意企業。“這種模式有利于與創意企業共同成長,一旦培育成功收益將遠遠超過收租模式。”
第三次轉變:從園區運營商到品牌運營商
作為園區運營商,實際上是很難自行打造創意產品與服務的。更何況,園區的物理空間畢竟有限。如果僅僅拘泥于做園區,“極限”很快就會到來。
如何突破園區的物理空間?上海紡織找到的現實途徑是園區品牌化。“園區品牌是整合并使園區資源最大化的最佳方式。”何增強表示。
王藝告訴《上海國資》,在上海紡織的指導下,M50從2009年開始轉變觀念做品牌。“這可以有效地提高園區的‘極限值’。客戶從園區提供的增值服務中獲得利益,并在M50的品牌效益中分享到更多的好處。”
此后,上海紡織開始延伸M50品牌為產品與服務品牌,設立“M50設計聯盟”幫助設計師實現產品轉化、“吾靈小畫家坊”建立青少年藝術培訓體系、M50創意新銳評選挖掘優秀的創意設計青年等。
與此同時,M50通過集聚效應發展了園區品牌系列:M50藝術產業園(莫干山路50號)、M50上海陶瓷文化產業園(黃陂南路700號)、M50西郊文化休閑園(虹許路731號)、M50半島文化創意產業園(淞興西路258號)、M50桃浦分園(武威東路18號)。5個園區總建筑面積近25萬m2,入駐企業近500家,其中時尚文化類核心內容企業占50%以上,時尚文化類服務型企業為40%以上。
“原M50與尚街LOFT兩大園區都在上海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提升M50與尚街LOFT為園區品牌,能直接輻射到10家園區,迅速提升其他園區的地位。”趙長征告訴《上海國資》。
由此,M50等品牌逐漸實現了與園區實體的分離,更具有其品牌價值。
園區與運營載體的品牌塑造
2010年4月,上海紡織成立了上海紡織時尚產業有限公司,對M50、尚街LOFT等13家園區,實行專業化營運與動態管理,以確保全系統的創意產業園區,獨具業態特色,高度錯位發展,處于高效有序與系統化營運管理之中。
自此,上海紡織的諸多舉措均由該公司操盤:繼續鼓勵旗下13家園區做一系列介入創意產業鏈的實踐;為各家園區確立未來發展的主題與主導產業;確立主導產業后提出四大園區品牌的戰略思路;整合各園區旗下的平臺確立時尚產業的引導者和綜合服務提供商。
由于歷史原因,“園區”往往冠以創意業態新概念名稱,而其運營的法人載體仍沿用原先工廠的名稱,這對于主體品牌的推導、知識產權的經營以及“園區”整體資本經營運作,在法律法規與市場規范層面均存有諸多的糾結。為解決這種錯位現象,上海紡織果斷地實施傳統紡織制造企業名稱更換、夯實企業(園區)創意產業內涵、法人載體運作一體化的“轉型”。如:原來的M50“創意產業集聚區”,現定位為“M50藝術產業園”,其原產業載體原上海春明粗紡廠全新冠名為“上海M5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屬全國首創。此次新面世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產業載體也由原來的“十七棉投資公司”,全新冠名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園區管理發展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上海紡織時尚產業有限公司旗下從事時尚園區品牌運營的專業公司已有11家。不但實現了園區企業名稱與品牌的統一,更凸顯了創意園區品牌化。2012年4月,M50藝術產業園正式獲得上海市著名商標稱號。這是全國首家文化創意園區品牌的著名商標,也是上海紡織園區品牌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
“此舉,在上海乃至全國的產業園區與產業載體的轉型發展和優化升級中,皆具有示范意義與指標意義。”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上海工業發展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董錫健如此評價。“收租不是創意園區的發展未來,而必須通過集聚產業、細化產業與介入產業,尋找到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