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就近發現大量無人處理的多余舊軍服存貨,能以極低的價格拿下。在附近的奧克蘭,他們就發現了大量從前西班牙傘兵的襯衣,他們的戰利品還包括巴基斯坦士兵露宿時使用的柔軟的絲綿混織蚊帳,這些廢料統統被他們拿來改成普通人日常可穿的茄克襯衣等等,軍裝普遍用料考究,耐穿耐磨,他們于是成立了“香蕉共和國旅行服公司”。(原創自時尚微信公眾號:Fashion采訪手記,微信號:fashion_note)
帕翠西堅持手繪型錄,兩人最早的追隨者可能和追漫畫的粉絲差不多,顧客群是愛幻想愛看《印第安納瓊斯》和《走出非洲》的大孩子。打開型錄便進入了一個叢林野冒險的奇幻世界,有大量叢林冒險漫畫,服裝是幫助想象的道具。
1983年把公司賣給Gap之后,兩人仍舊享受很大程度的創意自由,又了經濟支持,可以把店開在比佛利山莊這樣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地方。把營銷管理的責任卸下,兩人繼續變廢為寶、人棄我取,這樣又玩了四、五年。
當時的“香蕉共和國”在工作裝和奢侈禮服之外,給人們提供了休閑度假的方便選擇,又不失時髦。1988年Gap還沒從前一年的虧損和“黑色星期五”股災中緩過勁來,自身難保,決策層決定將“香蕉共和國”提升為能賺錢的高端品牌,兩個創辦人便與自己創辦的品牌分道揚鑣。
雖然后來的“香蕉共和國”幾乎可以說走到了創辦初衷的反面,但是除了留下這個頗為費解的名字之外,還保留了兩樣重要的傳統。一是對天然高級材料的運用。當年沒錢沒名的帕翠西和梅爾就已經堅持購入布料最講究的軍需舊貨,現在的“香蕉共和國”不斷研發推出天然素材系列,打造品牌的新傳統。二是“變廢為寶”的精神,雖然現在不再改造舊衣,“香蕉共和國”的設計理念卻依舊是對基本單品的改進。不是不關注流行,而是將流行元素不著痕跡地融入設計,有那么點意思就行了。這正迎合了折中主義和中產品味對流行趨勢的應對態度。
雞兔同籠的“輕奢”
Gap進入中國有日子了,“香蕉共和國”的到來還會遠嗎?來想象一下它的中國探險之旅好了。
美國品牌對拓展中國市場一向比歐洲品牌遲疑,老牌高端奢侈品市場,美國數的出的恐怕只有拉爾夫·勞倫和卡爾文·克萊恩,但這兩個品牌對中國消費者來說前者等于polo衫,后者等于內褲。在中國消費者心中沒辦法和任何歐洲奢侈品牌等量齊觀。而新晉美國設計師都還處在成長期,遠沒有達到品類齊全、資金雄厚的規模,比如Alexander Wang、Jason Wu,Rag&Bone之類,各有轉攻,目前在美國也才剛剛在各自的利基市場站穩腳跟,先在中國時尚媒體混個臉熟再說。
其余從Coach、Michael Kors到Kate Spade、Juicy Couture這些大相徑庭的品牌在中國一律被歸入“輕奢”,這些品牌似乎也安于擠在這個模糊的類別里,有分到中國新富階級的蛋糕是正經事。(原創自時尚微信公眾號:Fashion采訪手記,微信號:fashion_note)
中國不斷龐大的中高檔消費者是不是需要另一個美國輕奢品牌?2005年在日本開出第一家店以來,“香蕉共和國”陸續又在東南亞以及日韓開設更多直營店,說實話算是饞中國高端消費者挺久了,畢竟它的目標顧客恰好也是境外旅行的主力軍。但是“香蕉共和國”會不會關心中國高端消費者看什么聽什么吃什么去哪里旅行?對本地文化和消費習慣調查研究的成績如何?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