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高管人士有次在馬莎購買了約100元的食品給家人,“家人認為不好吃。可能馬莎的食品在風味、口味上還傳承著英國的地道特色吧”。
自然,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部分網友在大眾點評網對馬莎尤其它的食品還是有比較高的點評,稱“最愛逛的是四層的食品區”,只不過食品的種類不及國外店鋪里的多。
事實上,食品被稱為是馬莎在消費者中口碑最好的商品之一,在英國當地亦是如此。據一位英國留學生介紹,馬莎在英國有兩種店鋪形態,一是綜合型的百貨,二是以食品為主的超市與速食店,其中前者主要在市中心或商業街中心地帶選址,后者則分布在較大的火車站附近,多為快速食品、三明治、意面等成品與咖啡等,“非常豐富”。
“馬莎的食品質量比較高,主打中高端市場,購買的人比較多。”該英國留學生表示,她多數情況下去馬莎也是為了購買那里的食品。她認為:“這可能也是馬莎在英國市場做得比較好的原因。”至于服裝,“適合40歲以上的人、比較有品質的人,但定價較為平民”。
“食品原本是馬莎的經營特色,但這方面沒有在中國市場太好地體現出來。”王瀏河說。
在2012年馬莎在中國的第8家門店、位于上海的金鐘廣場旗艦店開業時,無論食品的種類還是服裝的設計風格,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可以看出馬莎在不斷適應中國內地市場,但稍有遺憾的是,這種適應目前還僅限于這一兩家門店。馬莎常以金鐘廣場和南京西路這兩家旗艦店為業績標桿,加以稱贊,卻對其他12家門店的業績情況所提甚少。
問題猶存
馬莎與其他百貨企業的最大區別在于其自主品牌商品模式——這個被稱作“馬莎在其他地區取得成功的法寶”的模式,在中國卻有些“水土不服”。
2007年,同樣以自主品牌商品模式著稱的日本百貨企業伊都錦,在華經營10年,在經歷了在華最大規模達到200余家店鋪后,最終因業績問題,以關店收場。后有分析稱,伊都錦的結果緣于,“其本身不是專業做百貨賣場的企業,從商場的定位到本土化建設等方面,存在著很多不足”。
商場定位與本土化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應了馬莎正面臨的問題。
劉暉表示,百貨業業內對自主品牌商品模式存在爭議。“中國人的消費理念是,對品牌認知度看得比較重,消費時受品牌左右的成分比較大。馬莎希望通過百貨品牌來覆蓋服裝和食品等品牌,但馬莎品牌本身不善于在中國營銷,馬莎不太懂中國人的營銷模式,也因此中國消費者對它的認同感不太高。”
或許是為了降低在中國內地市場的不適感,馬莎中國表示,其將尋找本地合作伙伴,以便共同推動其中國業務的增長。
但劉暉認為,馬莎此舉“改變不了”它的現狀,“跟合作伙伴沒有關系,是它自身品牌和英倫文化的問題,不太好輸出”。
可以佐證這一說法的是,在馬莎進入上海之前,2007年初,其曾嘗試在中國臺灣發展,采取的便是與臺灣統一超商合作開店的方式,共開設了3家店鋪。可惜,僅一年半的時間,因業績未達目標,馬莎于2008年中撤出臺灣市場。其中,馬莎非專柜式的購物形態與英國血統成為無法得到多數消費者認同的部分原因。
馬莎在臺灣的境遇并非偶然。
公開資料顯示,在赴上海開店之前,馬莎在海外的發展并不順利,“(當時)海外的200多家店鋪,大部分以特許經營的方式分布在歐洲、中東與遠東,其試圖擴大到歐洲大陸和美國的想法一再失敗,還曾關閉了在法國、加拿大等國的所有店鋪”。原因同樣包括,“昂貴的價格、顯著的英式文化——款式單一、尺寸偏大、樣式更新緩慢等”。
即使在中國香港,馬莎也曾遇到類似的問題。一位在內地做生意的香港人士回憶,“許多年前,馬莎在香港也經歷了盛極而衰的過程”。2001年資料顯示,馬莎曾有意把馬莎香港門店由全資持有改為特許經營,并稱如一定期限內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不排除結束其香港業務的可能。
如今,馬莎在中國內地市場也有從全資到合資開店的打算,雖然“尋找合作伙伴”與“改為特許經營”的叫法不同,但這是否是馬莎在華業務出現問題的某種暗示,從它此前在其他市場的做法中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