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沿海的許多發達城市不同,泉州市中心乃至許多古鎮都基本是這樣的格局:一個祠堂,一座廟宇,中間一條街道,街道旁延展開萬家燈火;即使在許多鞋服工廠內,也會有一座小小的家廟點綴。不管走得多遠,泉州人固守著對傳統文化的信仰,內心堅定而安寧。
面對匹克CEO 許志華時,也能感受到他身上濃郁的泉州人氣質。他圓臉大眼,剃著利落的寸頭,面容和父親許景南(匹克體育創始人及董事長)相似,也同樣是出席任何公開場合,都會穿著有匹克標志的服裝。與客人聊天時,他也會像他父親一樣,習慣地泡出一壺濃香的閩南功夫茶,邊喝邊聊。他聊天時很少正襟危坐,但又有點不茍言笑。外人評價他更容易直接表達出自己的好惡,而他的父親處事則會更為老練,體現得更為平易近人。
許志華不喜歡外界認為他今天的成就來自于“富二代”的平臺,他更愿意將他所推動的品牌國際化視為匹克集團的二次創業,因為“閩南人的傳統就是男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業”,這和他父親愛說的“愛拼才會贏”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的父親曾經通過贊助中國籃球明星“戰神”劉玉棟以及在央視投放廣告而將“匹克”提升為全國品牌,而他則通過贊助各類大型國際籃球賽事,尤其是通過與美國NBA 的一系列深度合作以及知名球星代言,推動了匹克品牌的國際化。近兩年,匹克拓展海外市場期間,也是以贊助賽事為主,比如在倫敦奧運會上贊助十多支國家隊,贊助青海的國際環湖賽推廣戶外裝備,連續兩年簽約WTA 球星加琳娜- 沃斯科波娃推廣網球裝備等。
在2012-2013 年上半年,國內的運動品牌遭遇了近10 年來最大的一次業績滑坡。在港股上市的6 家體育用品企業,去年除了李寧巨虧之外,其他公司的業績及凈利均出現大幅下滑,而截至2013 年中,各家公司的2013 全年訂貨會訂單量也未見回升。其中行業龍頭李寧從2009 年至2011 年,它分別實現經營溢利13.42 億元、15.47 億元和6.31 億元,但到2012 年出現巨虧20 億元。
匹克也未能幸免。2012 年集團營業額為29 億元,同比下降37.5%,凈利由2011 年的7.78 億元大降60.1%至3.1 億元,由于大力清理庫存,凈利潤率也由16.7%下降至10.7%。
但已經進入這一行業十多年的許志華心情淡定,“其實2012 年至今全球的整體大環境都不好,很多傳統行業都出現了虧損。去年大多數體育品牌還是在賺錢,只是相比以往的高峰期賺得少了。而且匹克的現金流目前也沒有大問題。”在他看來,這不過是匹克第二次從谷底出發。
上世紀80 年代,泉州成為外貿鞋服的加工基地。許景南從外貿加工做起,后來承接了耐克工廠搬遷后留下的80% 的工人和技術,在很多企業還是手工作坊時,匹克實現了流水線作業。而且許景南創建了自己的匹克品牌,這是除了老牌國有品牌回力、雙星之外,中國第一個民營運動鞋品牌,顯見他超前的品牌意識。1997年匹克的無形資產評估已經達到2 億元。但到了90 年代末,許景南遭遇泉州新生代企業家的強勁挑戰,2000 年安踏取代匹克成為泉州鞋王,當年大多數晉江鞋企同樣采用“明星代言+ 央視廣告”的銷售戰略,據統計,在央視體育頻道亮相的晉江品牌2000 年有16 個,2001 年為33 個,2002 年為36 個。在許志華兄弟進入匹克之前,公司的業績已經連續5 年原地踏步。
在兒子們進入公司的同時,許景南在殫精竭慮地為他們提供后方支持。他協調團隊內部關系,把控公司主要戰略方向并為此背書。比如匹克當時從大商場轉向專賣店的銷售模式,每調整一個地區分支代理機構,當年就要損失200 萬元,當時匹克一年的利潤才500 多萬元,許景南頂著巨大壓力堅持貫徹這個戰略。2002 年,匹克終于完成渠道變革后,許景南支持許志華代表匹克簽下在央視投放300 萬廣告的合同,公司卻現金不足,最后是找到一家媒體代理公司墊付了一部分廣告費,墊付的這筆錢一年多后匹克才還清。
不過從2002 年開始,匹克開始年均30% 左右的增長,此前已經5 年業績原地踏步。這被許景南視為匹克二次創業好開局。到了2005 年,經過父親的認可,許志華強力推進匹克的“品牌國際化”,開始了與NBA 休斯敦火箭隊的深度合作。匹克經此一役一躍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并于2009 年在港交所成功IPO,上市后連續3 年保持了60% 以上的業績增長。自2009 至2011 年,匹克營業額從30.9 億元上升至46.5 億元。
雖然在躍居內地籃球品牌龍頭的過程中,匹克沒有選擇像其他同行那樣以在中央臺廣告轟炸拉動銷售增長,但贊助各類國際頂級賽事顯然是個更需要誠意的昂貴游戲。
直至今天,匹克是國內品牌中唯一在洛杉磯設立駐點團隊跟進與NBA 合作的企業,這個超過10 人的小團隊年耗資數百萬元,工作內容五花八門:產品設計,和球員溝通、產品供應以及市場開拓團隊。他們和美國所有頂級運動員的經紀人都建立了聯系,匹克希望在對NBA 密切跟蹤中尋找下一個姚明、科比已經不是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