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10點,位于北京世紀金源購物中心4層的李寧門店里擠滿了人,他們正在焦急地等待抽簽的結果。被抽中的人將有資格購買李寧最新發售的由NBA球星韋德代言的籃球鞋——“韋德返場逐輝特別版”。
在今年6月進行的NBA總決賽上,韋德正是穿著這款球鞋幫助邁阿密熱火隊連續第2年捧回了總冠軍獎杯。
同樣的排隊場景同時還出現在李寧位于上海、廣州等7個城市的7家門店當中。
這次發售的“返場逐輝特別版”全國限量500雙,售價1099元。雖然與耐克和阿迪達斯的旗艦產品相比,這樣的價格并不算高,但對于本土品牌來說,這絕對是天價了。盡管價格不菲,但是卻擋不住消費者的熱情,北京的金源門店有80雙的配額,但是領號抽簽的人卻接近800。
這些人當中有韋德的鐵桿粉絲,買鞋是為了收藏;也有大量在淘寶上開店的“鞋販子”,盼著撈到幾雙之后能在網上倒賣出個好價錢。
這種排隊抽簽發售的模式過去幾乎是耐克等國際品牌的專利,而從耐克轉投李寧旗下的韋德終于讓本土品牌也揚眉吐氣了一回。
作為李寧公司戰略調整的重要一步,去年10月簽約韋德曾經惹來外界諸多非議。許多人覺得財務狀況堪憂的李寧用1000萬美元的價格簽約這樣一位已經年過30、處于職業生涯晚期的球星風險太高。
接下來發生的故事多少有些如這些人所料,過去一個賽季,韋德由于膝傷的困擾,在球場上的表現起伏不定,不過,結果卻大相徑庭,韋德最后用又一座總冠軍獎杯堵住了外界質疑的嘴。
正如韋德一樣,李寧公司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也飽受外界質疑。 那么在經歷創始人復出、CEO換人等一系列震蕩之后,這家公司是否也能如韋德那般大逆轉呢?
為前幾年“還債”
從2010年失敗的品牌重塑開始,李寧公司在營銷層面就迷失了自己。
當時為了推行不切實際的國際化戰略,李寧公司在營銷上全線出擊,羽毛球、籃球、跑步、女子健身都曾成為推廣的重點,這種漫無目的營銷策略的結果就是市場并不買賬。當消費者不再選擇李寧產品的時候,庫存問題也隨之爆發。
李寧本人復出和戰略投資者TPG接手后,重新制定了營銷的方向,確立了對籃球項目的聚焦。
事實上,2004年上市后李寧公司的高速增長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在籃球產品上的發力。
2004年,李寧公司取得了NBA官方市場合作伙伴的身份,2006年簽約NBA超級巨星奧尼爾一度讓李寧公司在籃球產品上的口碑達到巔峰,然而此后公司卻把資源投到了其他項目。戰略的搖擺讓李寧公司在籃球上積累的優勢在此后幾年逐漸被晉江系所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