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剛表示,海瀾之家想要在渠道上“通吃”。不過,“通吃是做不到的,從三四線往一二線走困難太大,海瀾之家本身的品牌定位已經落腳在三四線城市,且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對時尚更加敏感。”爭議之四20億凈資產VS差距甚遠的估值評估機構稱,公司未來盈利能力較強,故適用收益法評估
對周建平而言,針對海瀾之家更高的評估價值,即意味著對上市公司更強的掌控能力。
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資產評估)運用資產基礎法以及收益法,為海瀾之家作出了差距甚遠的不同估值。根據天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出具的審計報告,海瀾之家賬面資產總額225329.29萬元,負債總額24661.59萬元,凈資產為200667.70萬元。差異巨大的評估方法
評估是在企業經過審計后的基礎上所進行的。
海瀾之家資產評估報告書介紹,采用資產基礎法對海瀾之家的全部資產和負債進行評估得出的評估基準日2013年6月30日的評估結論為“凈資產賬面價值200667.70萬元,評估值473421.13萬元,評估值與賬面價值比較增值272753.43萬元,增值率135.92%”。而收益法評估所得數字顯示,在評估基準日2013年6月30日的合并資產負債表歸屬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賬面值為265530.81萬元,評估后的股東全部權益價值(凈資產價值)為1348896.44萬元,評估增值1083365.63萬元,增值率408.00%。
這意味著,海瀾之家的評估值或為47.34億元、或為134.88億元。中聯資產評估最終選擇了由收益法而得的評估數字,作為結論。
評估報告中曾介紹,資產基礎法是指在合理評估企業各項資產價值和負債的基礎上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思路。由于本次評估目的是重大資產重組,資產基礎法從企業購建角度反映了企業的價值,為經濟行為實現后企業的經營管理及考核提供了依據。收益法則是企業整體資產預期獲利能力的量化與現值化,強調的是企業的整體預期盈利能力。
兩種評估方法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是,資產基礎法評估是以資產的成本重置為價值標準,反映的是資產投入(構建成本)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而收益法評估是以資產的預期收益為價值標準,反映的是資產的產出能力(獲利能力)的大小,這種獲利能力通常會受到宏觀經多種條件的影響。未作說明的數字來由
具體到海瀾之家的評估中,由于公司的經營模式決定了未來銷售收入的增長,主要是基于單個門店零售額的增長以及未來新開店使得門店數量增加兩個方面。
評估報告中預計,海瀾之家在2013年7~12月、2014年、2015年、2016年的凈開店數量分別為237家、373家、212家和206家。但報告既未說明數字來由、也未說明如何實現上述開店數字。
而有關零售額和凈現金流量的預測卻據此作出:中聯資產評估人員在收集了截至2013年6月底營業的2519家門店于2009年至2013年6月的銷售量、零售額和對應的收益分成率等指標后,最終預測在2013年7~12月、2014年、2015年、2016年的零售總額分別為59.36億元、147.59億元、168.52億元和187.83億元,同期的凈現金流量分別為1.32億元、13.5億元、16.20億元、18.30億元和20.10億元。
此外,中聯資產還為選擇收益法作為評估結論進行了大量解釋。在重組草案中,曾稱“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企業整體獲利能力的大小不完全是由構成企業整體資產的各單項要素的價值之和決定的。企業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除單項資產能夠產生價值以外,其合理的資源配置、優良的管理、經驗等綜合因素形成的各種無形資產也是不可忽略的價值組成部分”,而“海瀾之家擁有優良的經營團隊,長期經營形成了一定的商譽,具有較好的成長性,未來盈利能力較強,故適用收益法評估”。
而本次評估中對未來收益的估算,主要是通過對評估對象財務報表揭示的歷史營業收入、成本和財務數據的核實以及對行業的市場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其經營歷史、未來市場的發展等綜合情況作出的一種專業判斷。增值較大的原因在于“企業收益的持續增長,而推動企業收益持續增長的動力既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主要體現在諸如“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將帶動服裝市場的持續增長”、“男裝行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商務休閑男裝將引領行業實現‘二次騰飛’”、“海瀾之家具備較強的行業競爭力”等。記者觀察海瀾之家為何未披露保底承諾?每經記者孫嘉夏發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