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臺”到“特賣”盈利仍困難重重
凡客從六輪融到的4.22億美元的排名第二燒錢的自有品牌B2C,創造了以人民幣換銷量(60億折合美元是近10億,是融資額度的僅4倍)的電商奇跡,只是這樣的結果仍然無法讓凡客實現盈利,這不僅讓NSDQ很難想像而無緣IPO,也讓許多線上線下的品牌服裝從業者無法想像,包括淘品牌(現叫天貓原創)。畢竟做自有品牌是渠道為王或借渠道而生;其次是通過代言人、新的產品系列或同品類不同人群的分品牌等努力提高客單價實現品牌溢價;像清倉也會通過第三方平臺來進行,以避免品牌正價或新品受影響。凡客所有做法似乎都在挑戰做自有品牌的商業原則,一直把自己拖到了現在這個尷尬的局面。
而做平臺,需要的一個核心是流量,淘寶為此付出了20億的代價,京東為此付出了100億的代價?,F在這兩大平臺仍然每年以數億的營銷費用投入到獲取流量的過程中;另外一個核心是技術,為了支持高并發的訂單處理和多商家的后臺操作,以及獲取商家在平臺上流量的二次分配,技術的投入是仍然是以數10億計。
平臺的盈利不是單純的商品扣點和賬期(淘寶/天貓賬期最長僅為7天,扣點平均也僅為5%,并不高于凡客對外宣稱的最高5%扣點),他們的盈利是通過大規模采購流量降低流量成本,通過運營和高用戶體驗留住流量,再進行流量二次分配給商家(商家在平臺做競價廣告)實現高流量變現。
凡客似乎也發現這樣的平臺要實現規模盈利仍然難度重重,所以V+并入凡客之后沒有再大范圍常規招商,而是啟動了特賣頻道。只是這么一來,本來可以通過高扣點實現快速盈利又因為將扣點設定為5%而變得微妙起來。
凡客這條自有品牌+特賣的路注定仍舊困難重重,雖然在我的微博也看到凡客做特賣的幾點優勢:1.服裝業的品牌號召力;2.龐大運營能力,物流倉儲基礎;3.營銷經驗和團隊;4.之前V+平臺積累的商家合作和服務經驗。但這并不代表凡客在這樣的雙模式下能夠持續運營并獲得盈利基礎。因為對于用戶來說,不斷模糊的凡客定位將讓用戶加速流失,其次是平臺電商同樣看到特賣(閃購)的收益,他們開設特賣或閃購頻道會加速這個商業模式的市場競爭,進一步遷移被培養成喜歡上品牌特賣的凡客僅有的3000多萬用戶群。
做自己還是迎合資本,這才是擺著凡客面前真正的課題,只是能夠靜下心來思考這個課題并付諸行動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