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危機感,想著把老一輩人創造的事業發展壯大。我常對客戶說,‘蘇派’是老企業,不可能像有些企業那樣裂變、跨越式發展,我們要‘邁小步,不停步,年年有進步’。”
在江陰璜土,蘇派服裝集團的廠區有兩處,一老一新,風格迥然不同:老廠區里,小橋流水,長廊亭榭,一派江南風光;而新園區內則是凱旋門、歐式雕塑,一派西洋景象。
俞建新說,老廠區是父輩人艱辛打拼的見證,規劃和建筑風格符合父輩的審美觀;而新園區則是他接手企業后才建起來的,更多地反映了他這一代新“蘇派”人的喜好,也象征著“蘇派”所開辟出的新道路。
“蘇派”的這兩處廠區相距不過6公里,新與舊,中與洋,靜與動,在變化之中不失和諧。
而變與和,正是俞建新延續“蘇派”———一家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企業不老青春的秘訣。
變
我們去餐館吃飯,如果這家餐館總是一個菜,你肯定會厭煩的。做企業也是這樣,只有不斷變革創新,企業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不斷改變是我的個性。為了把這個有著50年歷史的企業做好,我一直拼命動腦筋:如何變?今年怎么變,明年再怎么變?———俞建新
變“小橋流水”為“凱旋門”
俞建新的辦公室寬敞整潔,裝修并不落伍,可他卻說:“說不定哪天,我就要把它變變樣子。”
俞建新喜歡變,不斷地變。
自打從父親手中接過這家有著悠久歷史的老企業后,俞建新的辦公室、公司的樣品間,就不斷地在調整和改變,以致于父親對他很有看法。
“我總是想如何變得比過去更好。”俞建新仿佛從骨子里就有股求新求變的勁頭。
當年,俞建新蓋新房,父親親自為他設計定調。過了沒兩年,俞建新就把房子重新裝修一番。他覺得兩年前的裝飾不時尚了,已經落伍了。這讓父親很不理解。
公司的樣品間裝修好沒多長時間,俞建新就花了20萬多元又重新裝飾了一遍。父親說,這是浪費;俞建新卻說,這不是浪費,而是比過去更好。去年,俞建新又花費上百萬元,把樣品間從里到外整修一新,把樣品間的面積擴大了一倍。
1999年的時候,璜土鎮劃出一片土地,供當地企業建設工業園區。得知這一消息,俞建新對父親說,企業要發展,就必須投入,老廠區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企業的發展,建設新工業園正當其時。最初,公司一些元老對此并不認可,但又覺得俞建新的話很有道理,父親幾經派人考察研究,最終同意了俞建新的做法。
1999年,新工業園落成,一年后正式運作。與老廠區的小橋流水、長廊亭榭的江南風格不同,新園區的大門是一座小“凱旋門”,園區內的建筑也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歐式風格。企業有了一片新天地,知名度和規模也隨之上了一個臺階。
去年,俞建新籌劃在蘇派工業園內建設一座新生產樓,把公司的服裝業務從老廠區全部遷移到新園區。可許多人認為覺得,老廠區內尚有空地,如果在新工業園里蓋新樓,加上遷移老廠區的車間,要花費上千萬元,實在讓人心疼。俞建新解釋說,建新樓,遷車間,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客戶和合作伙伴感受“蘇派”的新面貌和勃勃生機,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樣一來,企業的生產布局就會更加合理,有利于企業的下一步發展。最終,父親又一次被俞建新的變革之心打動了。
俞建新總在嘗試改變,即使是企業的年終總結大會,他也要在形式上變變花樣。過去的慣例是,先開會,后演出;去年,俞建新把這種套套徹底打破:把會議與演出結合在一起交叉進行。
俞建新說,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使會議形式變得新穎活潑,吸引年輕員工,而且還會營造出變革求新的良好氛圍,激勵員工不斷創新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