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業務大量存在,拉長了訂單周期。即便ESPRIT的訂貨會從一年2次,提高到一月1次,但是受制于供應鏈,每次訂貨會的提前時間長達3個月,而ZARA則不到1個月。
供應鏈短板使得ESPRIT無法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更無力及時推出順應消費潮流的產品,從而導致系統性的滯后。據曾經負責ESPRIT在華業務的當事人回憶,ESPRIT的供應鏈成本比韓國服裝品牌“依戀”貴30%左右,更不要說與H&M,ZARA、優衣庫同臺競技了。
客戶是一切生意的源泉,也是價值鏈的起點,企業通過與客戶達成交易來獲得商業價值和經營利潤。對待顧客的態度和理念,決定了一家企業的戰略、生意模式和組織文化,乃至市場表現。
企業多么貼近顧客、貼近一線、貼近市場,就多么貼近成功。這一點在競爭激烈的服裝零售業表露無遺。H&M,優衣庫等品牌成功的關鍵,便是源自對目標客戶的精準定位,對客戶需求的敏銳捕捉和快速反應。相反,對市場變化的漠視,對客戶需求的無動于衷,最終也會被市場和顧客淘汰。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銷售網絡多么發達,不過是一個連接企業與消費者,達成交易行為的通道,以為建立了看似強大的銷售網絡就把握住客戶端口便大錯特錯了。即便亞馬遜,如果沒有一套精準分析消費者需求的算法,其網絡平臺和物流系統也會淪為擺設。
令人失望的是,ESPRIT的運營方思捷環球似乎只是把中國市場當做一門可有可無的生意,而不是必爭之地。ESPRIT過去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令思捷環球日益自滿,從設計師到管理層,均對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缺乏必要的了解。ESPRIT運營總部位于德國,設計部門則設在香港。“那些管理者在遙遠的德國指揮中國市場”,“設計師坐在香港的辦公樓里懶洋洋地喝咖啡”,在當時負責ESPRIT在華業務的華潤創業高管看來,這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2009年12月,華潤集團以38.8億港元,將所持華潤思捷51%股權全數賣給合資方思捷環球。第二年,ESPRIT業務一蹶不振,思捷環球業績暴跌98%,從此陷入漫長的虧損泥潭。
最新的消息是,思捷環球2014年前3月銷售額下降9.9%,過去一年,它關閉了38家大陸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