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開始,奢侈品電商的發展像坐過山車一般:在資本的刺激下大肆擴張,而在資本的寒冬中又迅速跌落。無奈之下,一些企業只好扔掉高端的帽子,轉型中低端市場。
盡管電商折戟,不過國內消費市場對奢侈品的需求仍舊高漲。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潛在奢侈品消費者增至近兩億,2012年大中華區奢侈品市場銷售額高達1810億元,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第二大國。
經過幾年的洗牌之后,仍然能夠安身立命的奢侈品電商們正在日漸成熟穩重,他們執意于找到自己明確的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創新模式,并開始低調地沉淀市場和用戶。奢侈品市場逐漸下沉到二三線城市,消費者也日趨理性,不再盲目追逐logo、品牌和價格,漸漸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風格,嘗試更多的品牌。
作為業內最早一批上線且客單價高達5000元的奢侈品電商,美西時尚成為奢侈品電商的一個典型代表。美西時尚的發展并不迅猛,但卻以其穩定和堅持證明了這條路能夠走通,從數據上看,目前已達到收支平衡。
電子雜志切入高端導購
美西時尚于2009年1月份正式上線,而與其他行業的電商不同,2010年,美西時尚推出了一款電子時尚雜志——Mzine。“我們希望我們做的設計能夠有時尚雜志的感覺,消費者在我們網站購物的時候就像在雜志當中購物一樣,像在看單品的廣告大片一樣。”王昊說。
Mzine每月兩期,由編輯推薦最in潮流搭配、品牌文化故事、明星專題和時尚街拍等,還請來一些時尚達人撰寫專欄。在內容架構上,Mzine跟時尚雜志極為相似,但獨特之處在于,Mzine中呈現的所有搭配的時尚單品均可直接點擊跳轉至購買頁面進行購買,這就自然而然地將最新一季的時尚潮流趨勢與消費者的購買力結合起來,使Mzine成為一個新型的媒體型購買平臺。
2011年,i Mzine在iPad端上線。美西時尚提前預見了碎片化時間對消費者的意義,自此,解決了消費者在雜志上看到自己喜歡的款式卻買不到或者不知道去哪里買的問題,這種實時買到雜志款的體驗能夠極大地取悅消費者。
王昊透露,美西時尚的受眾60%都是處在二三線城市、月收入超過5000元且熱愛時尚的高級白領和金領,很多奢侈品品牌他們平日無法接觸到,又因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去一線城市購物。
王昊認為,很多職業女性不知道自己要穿什么,只知道要買貴的,買來之后也不知道如何去穿搭。Mzine的出現及時補全了時尚教育缺失的問題。
“我們可以去教他們怎么去穿衣和搭配,比如說上班要怎么穿,度假怎么穿,晚宴怎么穿,開會怎么穿,告訴消費者你穿這個很時尚,你可以買這個。其實我們是在引導和培養一種時尚消費理念,同時也希望能夠培育消費者的時尚觀念以擴充我們的消費市場,培育我們的資深忠實用戶。”這樣的創新模式無疑給顧客提供了時尚甄選的附加價值,顧客不需要再在海量的服飾當中尋找搭配物件。
顧客在美西上買到的不僅僅是奢侈品和時尚的衣服,更有時尚理念的教育和“看到即能買到”的獨特體驗。除此之外,這樣的模式能夠影響客戶的下一次購物行為,大大提高了網站的回購率,美西時尚3個月間的顧客重復購買率達到40%。
同時,雜志中的品牌故事也為一些不為中國消費者所熟知的歐美品牌做了軟推廣和宣傳,“我們是在幫品牌做一些助力,在培育這個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品牌的受眾”。在為消費者提供附加值贏得消費者信任感的前提下,介紹更多適合他們又不為他們所熟知的奢侈品品牌,而為品牌提供的附加值也給美西時尚拿下品牌授權帶來先發優勢,由此形成一個隱形的良性循環。
搭建精品買手店
對于奢侈品電商來說,品牌一向處于強勢地位,拿下歐美的大牌奢侈品品牌是每個奢侈品電商存活的基本條件之一。美西時尚的貨品來源一部分是品牌的經銷商,另外一部分是品牌的直接授權。經銷商的貨品主要是買手在國外采辦回來,而拿下每一個品牌的授權都成為一場硬戰,通過不間斷的郵件溝通和反復的上門談判,“瘋了一般打電話”,才把一些世界著名的奢侈品品牌談下來。據了解,談判最久的一個長達兩年,而較短的也要半年左右。
幾年發展之后,美西時尚與品牌間的合作方式正變得越來越靈活,強調滿足各大品牌的不同需求,以取得品牌授權上的先發優勢。而他們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為品牌商打折銷售庫存;二是為品牌商提供中國本土化電子商務方面的服務,幫助他們了解中國電子商務的整體狀況,以找到最契合品牌的電子商務運作方式;三是共同進行一些消費宣傳活動以獲取更多新的消費者。而在討論和談判學習的過程中,會有少量的有償服務。但是美西最希望達到的效果還是把品牌拿到自己的網站上來進行銷售,也就是拿下品牌授權,這是其提供多種合作方式的根本目的。目前,美西時尚已經拿下歐美24個大品牌,其他品牌也在不斷的洽談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