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轉型謀變度“寒冬”
雖然李寧仍處“寒冬”,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來,業績早已跌至谷底的李寧有反彈跡象。上半年,李寧其整體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3.2%升至期內的43.6%,同比增長0.4%,并有超過90%的經銷商參與渠道復興計劃,平均周轉期大幅下降。
業內人士分析稱,“國內各大運動品牌今年上半年關店逾2000多家,在吞下盲目擴張導致被動關店的惡果后,本土體育品牌已經開始有意識地主動調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P>
在今年5月31日的李寧公司股東周年大會上,公司董事長李寧就坦言,今年上半年公司仍然面對壓力和挑戰,但總體按變革計劃推進,進度與計劃吻合,原先預期的2—3年轉型時間可能會縮短。
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李寧的“寒冬”似乎已有好轉跡象?!坝捎谌齑嬉呀浫サ牟畈欢嗔耍c去年相比,今年的業績已經明顯好轉?!蔽鲉紊虉龅睦顚帉Yu店導購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去年的平均月收入只有十幾萬,而今年的月均收入已經達到三十萬左右,現在我們店里的貨品基本都是新款。”
業內分析師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關閉了一定數量的低效門店,但是同時也新開了高效店鋪。關閉門店及合理化銷售網絡的舉措,使得銷售網絡發生了較大變化。
這些措施或許是挽救李寧頹勢的重要法寶,但是面對優衣庫等來勢洶洶的外國品牌,中國動向創始人陳義紅——這個曾在李寧扎根14年的原高管也分享了他對行業危機的宏觀思考。
陳義紅認為,大多數中國公司是大批發模式,品牌商不控制零售渠道,銷售多依靠代理商,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很慢,積壓了大量庫存。
對此,陳義紅建議,這些品牌應該學習的范例是日本的優衣庫模式,即“品牌商+零售商”模式,品牌商自己垂直整合產品鏈條的各環節,以自身為終端,在零售端完成銷售后才計算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