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類產品電子商務是互聯網行業升起的新星,2010年以來更是快速發展,其市場規模在2010年為1052.4億元,與前一年相比增幅達111.2%;2011年則達到了2049億元,增幅達94.7%。根據預計,到2014年,中國服裝(000902,股吧)電子商務市場整體規模將達到5195億元,屆時在整體電子商務市場中的占比將達到27%。(數據來源:《2011年中國服裝網絡購物行業研究報告》)隨著時間的發展更多的競爭對手都有有意加入,當當和京東都傳出準備銷售自有品牌服裝的消息。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沒能盈利仍然是服裝類電商的硬傷。有個流傳很廣的笑話,老婆問老公:“你們公司盈利嗎?”老公答:“我們是做服裝電商”老婆不解:“能盈利嗎?”老公重復:“我們是服裝電商。”老婆很堅持:“啥時候盈利呢?”老公怒:“不是說了嘛,我們是服裝電商。”
目的不純
如果問服裝電商經營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多半是:“合理合法的賺取利潤,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可事實并非這么簡單,我們先從已經倒下的PPG(批批吉服裝網絡直銷公司)說起。2005年成立的PPG,過將電子商務與傳統零售業進行融合,依托呼叫中心進行銷售。很快以其低價捆綁戰略成為網絡男士服裝直銷網站耀眼的新星,讓消費者覺得“產品即使不好,買一次也不會虧到哪里”,從而激發他們的初次購買行為。伴之以巨額平媒、電視媒體廣告費、人氣明星代言,2007年PPG登上自己事業的最高峰。即使此時,公司都沒有把客戶放在第一位,網上關于產品“做工粗糙、縮水、退貨不及時”的投訴比比皆事。失去客戶信任后的PPG,以廉價產品加大規模廣告投入的路也走到了頭兒。2010年1月,PPG公司被上海地方法院判處經濟賠償債務成立,其銀行180萬存款被凍結,公司剩余物資也被搬走。“服裝行業的DELL”應聲倒地,也許他們忽略了DELL電腦始終是以服務客戶為核心的。PPG吸引風險投資之后還曾一度做IPO的打算,而后期則讓人感覺完全是為了擴張而經營。投資人需要公司上市好套現,創始人要公司快速擴張好占領市場,客戶則仿佛被放到了后面。
部分服裝電商走的還是網站經營的老路,建站拉投資、上市圈錢。風險投資進入后,要求快速擴張占領市場空間、達到一定規模后包裝上市。快速擴張的電商自然無法顧及利潤,運營全憑投資支撐,一旦資金鏈斷裂后果不堪設想。2009年,亞馬遜以8.47億美元收購網上鞋店Zappos,是因為它能給客戶提供很好的產品和服務。
《論語》上說“君子務本,本利而道生。”這個“本”就是立身根本,哪家企業沒有守住自己的根本——客戶,那就成了“不守本分”很難走得遠。服務客戶不是經營的副產品而是主要目的。
商業模式缺乏創新
服裝類電商目前有兩種主要方式,大賣場模式和自有品牌。
大賣場如天貓、當當服裝鞋頻道、V+商城等,此方式以搭建網絡平臺,給服裝品牌提供頁面空間及廣告位,收取一定費用為主;自有品牌又分互聯網公司和傳統服裝公司“觸網”兩種。聯系網起家以VANCL為代表,傳統服務公司建立電商網站的有李寧、美邦等。“美邦網”還曾放言“2020年電子商務做到1000億。”
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電商的模式都是靠前端網站展示吸引客戶,后端配合相應倉儲和物流。由于模式從根本上完全相同,同質化現象很嚴重,店商擴大經營搶占市場空間,只能靠加大廣告投放力度、提升服務、降低產品價格。廣告投放方面,VANCL曾宣稱有創新,即采用分成方式,即相關網站的廣告投放,按銷售分成的方式分成。看似創新,其實是互聯網公司廣告最常用的模式;提升服務方面,客戶感受的是“30天無條件退貨”、“現場試穿”,而這是以損失5%-7%的利潤為代價的;最后一招也是最有效的一招就是價格戰了。從29塊的襯衣到59塊的帆布鞋,雖然銷量很大,但此舉能給商家帶來多少利潤一直是個疑問。此外,服裝類電商給消費者的印象仍然是低價,此印象能留住多少忠誠用戶,有多少用戶認可電商的品牌也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