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o Piana首席執行長塞喬 洛羅 皮亞那(Sergio Loro Piana)在電郵中說:“雖然有時人們認為金屬拉鏈沒有普通塑料拉鏈實用,但我們認為塑料拉鏈達不到Loro Piana一向追求的品質標準。” Vince創意總監Doo-Ri Chung不愿就瓦斯納的經歷置評,但她說拉鏈“確實被融進了這個品牌的個性里”。Loro Piana 和Vince均表示,遇到衣服有拉鏈問題的顧客應直接聯系品牌尋求幫助。
順滑的拉鏈需要精細的工藝。
制造商說,造成拉鏈“爆開”或者失靈的原因中有一種是用錯了拉鏈類型。佐治亞州克拉克斯維爾(Clarksville)扣件制造公司Scovill Fasteners首席執行長克雷格 斯陶德(Craig Stoudt)說:“像牛仔和皮等較重的布料需要大量的支撐,因此需要較重的支撐拉鏈。如果撐不起來,拉鏈就會斷。”
設計師艾利 塔哈瑞(Elie Tahari)喜歡在裙子上用外露金屬拉鏈。他說:“這是一種軟硬混搭的方式。”使用多家不同拉鏈供應商的塔哈瑞說,給衣服加外露拉鏈“需要一點解釋”。他說:“我跟我的技術設計師和工廠合作非常緊密。”有時結果是時尚與功能結合:“我在很多衣服上用羅紋緞帶進行加固。不光能在比較精細的布料上支撐拉鏈,看起來也漂亮。”
拉鏈供應商和設計師或品牌之間的工作關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拉鏈的制作。有時設計師可能為了一定的效果想要某種拉片,這種拉片或許對衣服的布料來說太輕或太重。理想情況下,拉鏈供應商知道品牌想要的是哪種式樣,并就哪種比較實際提出建議。拉鏈強度用數字標示。數字越大,拉鏈的合齒就越大越強。
全球拉鏈制造商YKK Corp.美國分公司YKK (U.S.A.) Inc.全球市場高級副總裁大衛 約翰遜(David M. Johnson)說:“我們沒辦法給2號拉鏈裝一個巨型拉片,行不通。有時候服裝品牌們會有點失望。”
去年,有部分女士反映說她們喜歡更結實的拉鏈,于是計師約瑟夫 奧圖扎拉(Joseph Altuzarra)改進了外套的拉鏈。他說:“我們知道自己是在生產奢侈服裝和拉鏈,作為一件衣服設計和制造中非常小的一個元素,實際上卻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他設計的2013秋季時裝秀的裙裝上有著碩大的拋光拉鏈,這是“為了方便脫掉裙子而考慮”,同時它也是“能夠提升產品的一種裝飾”。
總的來說,金、銅、鋁或銀制成的金屬拉鏈以及塑料拉鏈比聚酯尼龍拉鏈更容易卡住或斷掉。約翰遜說,尼龍材料更柔韌,拉鏈可以“自我修復”,也就是說拉鏈滑過有問題的地方后聚酯會重新連接起來。金屬和塑料拉鏈是由單個鏈齒和布料相連,而尼龍拉鏈則是連續完整的聚酯縫在拉鏈布上。
買衣服時要把拉鏈上下多拉幾次。有人誤認為剛開始難拉的拉鏈以后會慢慢變得好拉。紐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時裝學院技師馬爾科 維泰里(Marco Viteri)說:“如果一開始就不好拉,需要費點勁,那就別買。”
維泰里說,如果拉鏈卡住,“不要使勁往上拉,而是嘗試往下拉。把布從拉鏈里扯出來,然后把拉鏈一點一點往下拉。”如果往上拉,拉鏈就越容易卡住更多的布。
如果整個拉鏈都很難拉合,維泰里建議涂上一點Windex清潔劑。服裝護理行業貿易協會“干洗與洗衣協會”(Drycleaning and Laundry Institute) 紡織品測試與研究服務主任洛蘭 繆爾(Lorraine Muir)建議用香皂或蠟摩擦鏈齒。
干洗與洗衣協會建議,如果鏈齒是塑料的,烘干或熨燙時要避免高溫。
《拉鏈:創新探索》(Zipper: An Exploration in Novelty) 一書作者羅伯特 弗里德爾(Robert Friedel)稱,拉鏈起源于19世紀90年代末,起源于首次獲得專利的“鉤子鎖扣”(clasp lockers)。
起初,拉鏈主要用于橡膠套鞋和煙袋。弗里德爾說,“拉鏈”(zipper)這個詞來自B.F. Goodrich在20世紀20年代為其橡膠套鞋所做的一次市場推廣活動。“zip”讓人聯想到速度,后來被稱為拉鏈靴 (Zipper Boots)的鞋子上的扣件被宣傳為迅速打開和合上鞋子的一種方式。20世紀30年代,拉鏈成為美國日常男女裝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