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是靈魂
不久前,快時尚品牌H&M以其單店日銷200萬的消息,成功擠走了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北京apm購物中心的耐克NIKE中國的首家旗艦店。2013年,H&M新開的店鋪將達到350家。
北京三里屯,在諸多大牌和獨立設計師店的隔壁,優衣庫三層門店的試衣間前永遠都排著長隊。如今優衣庫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經超過180家,今后十年內,它在內地、香港以及臺灣的門店將達到1000家以上。
在互聯網上,凡客2012年的雪地靴、抓絨襯衫在不斷刷新著人們對于銷量的概念, T恤一年就賣出了1300萬件,那些印著郵戳、路牌、報紙等環球旅行元素的帆布鞋則賣出了607萬雙。
中國服裝設計協會主席蘇葆燕曾表示,快時尚品牌的經營模式顛覆了整個時尚界。
而所有的秘訣都源于一個“快”字
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曾有一篇“ZARA的15天神話”的記錄。ZARA每款產品從設計到上架只要五周,翻新已有款型的只需兩周。而國內服裝業從設計、試做、生產到店面銷售,周期一般為6至9個月,國際名牌為120天。
據悉,ZARA的公司總部24小時處理來自全球近千家店的訂單,72小時內保證貨品從西班牙空運至全球任何一家專賣店;一周兩次新品到貨,一個月換1次櫥窗陳列。
可復制的神話
互聯網的興起讓快時尚有了更快的途徑,ZARA的神話有了被復制的可能。健崔說,因為年輕人早已習慣了在網上淘、秀、曬,互聯網可以隨時跟蹤到消費者的購物喜好,由此掌握了大量的用戶數據,再通過單一、扁平化的網絡渠道就可快速反映到前端的設計和生產環節,整個流程的節奏可謂相當靈活。
“小批量、多款式”也是ZARA、凡客等遵循的原則,這樣一來,避免了撞衫,也就成功地吸引了追求個性化的年輕人。ZARA每年設計出來的新款就將近5萬種,投入市場銷售大約有12000多種。
快,讓這些以平價打市場的品牌在業績上一點也不輸給大牌。LADYMAX時尚網曾經報道,ZARA平均每件服飾價格只有LV的四分之一,但是打開兩家公司財報,ZARA稅前毛利率比LVMH集團還高,達到23.6%。在原材料和品牌經營成本不斷上漲的今天,“快”成了平抑成本的有力計劃。
當然,“快”的最終歸宿依然是品牌的文化符號,“快”讓這些時尚品牌在與社會和大眾的精神對話和互動中更具有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