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成纖維的“大家庭”中,若論體量,丙綸的確是個小品種,其年產量不足合成纖維總產量的1%。但是,隨著我國紡織化纖行業整體轉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隨著丙綸纖維消費領域的進一步拓展,小品種卻可以爆發出大潛能。
在此背景下,丙綸行業當前如何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如何應對國際市場競爭和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如何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如何充分發揮地方紡織化纖產業鏈聯動發展優勢,掌握化纖行業及聚丙烯產業鏈發展趨勢,專注丙綸原料、產品及應用開發,促進丙綸行業轉型升級并實現高質量發展,都是整個行業關心的問題。
11月15日,2018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丙綸分會年會暨丙綸行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東揭陽召開,與會代表就上述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此外,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丙綸分會還在會上進行了輪值換屆,選出了新一屆會長、副會長單位。本次會議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主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丙綸分會、廣東蒙泰高新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丙綸網承辦。
市場發展前景可期
丙綸是用石油精煉的副產物丙烯為原料制得,又稱聚丙烯纖維,于1957年由意大利公司首先實現了工業化生產。作為一個性能優良的品種,丙綸具有質輕、高強、耐酸堿等特點。其密度為0.9~0.92g/cm3,在所有化學纖維中最輕,同體積下比尼錦綸輕20%,比滌綸輕30%。在同單位面積、紗耗相等的情況下,其覆蓋性高于錦綸、滌綸。
丙綸雖然是合成纖維中所占比重較小的品種,但由于其原料來源豐富,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生產過程能耗低、污染小,具有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因此這些年發展迅猛,應用領域得到不斷拓展。
據廣東蒙泰高新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清海介紹,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不斷加大投入研發高性能、功能性丙綸,大力發展丙綸在裝飾和產業方面的用途;70年代,美國、意大利等國家開始興起對丙綸細旦絲的開發;80年代中期,混凝土強丙綸的研發取得了進展,美國、西歐開始將其應用于建筑行業;90年代以來,隨著丙綸性能的不斷改進,丙綸品種更加多樣化,美國研制出了具有阻燃、抗靜電等多種功能的丙綸產品,而西歐各國則成功開發出了導電丙綸、電熱丙綸、生物吸收降解丙綸等新型差異化丙綸產品。
中國對丙綸的研發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末,已相繼開發出了細旦、阻燃、抗菌、抗紫外、抗老化、遠紅外等差別化丙綸,并擁有了一定的產量。“21世紀初,我國行業內進一步開展了對高強、抗紫外、可染、細旦、超細旦等丙綸產品的研發,至此,大部分差別化丙綸在我國都有生產和研發。”郭清海說道。
由于纖維級聚丙烯生產技術和熔紡技術的進步,近些年,全球丙綸產量穩定增長,已被廣泛應用于地毯、各種繩索、漁網、建筑增強材料、包裝材料等工業用、居家用品以及醫療衛生等領域。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丙綸生產國。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介紹,根據中國化纖協會實際調研統計,我國丙綸產能為103.6萬噸,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等地區。丙綸實際產量大約為80萬噸,其中長絲(包括單絲)產能為52.15萬噸,短纖產能為24萬噸,BCF產能為11.95萬噸,高強工業絲產能為15.45萬噸。
作為丙綸行業的龍頭企業,蒙泰已經在行業內深耕20多年。目前,公司以差別化、功能性丙綸長絲為重點發展方向,是國內產量最大的丙綸長絲生產企業,產品遠銷亞洲、歐洲、南美、大洋洲、非洲及中國多個省份。郭清海非常看好丙綸的發展前景。他表示,丙綸雖然只是化纖行業一個小品種,但是可以有大作為。“我相信通過對丙綸功能和特性的不斷開發和應用拓展,特別是‘耐酸抗堿’這一獨一無二特性的應用,未來丙綸行業的市場前景將非常可期。”郭清海說道。
技術進步空間較大
在良好的市場前景下,丙綸行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此,端小平指出,當前,纖維材料領域的科技革命正推動化纖產業顛覆性發展,具有智能、多功能、超高性能、超高附加值、超高性價比、超高產業拉動效應、低碳綠色特征的纖維加工技術催生新一代化纖產業。新技術、新裝備、智能制造、互聯網+的應用,功能性、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成為新一代丙綸人的責任擔當。
“由于歷史發展軌跡的原因,歐美、特別是美國的丙綸產業發展水平比中國高,尤其是在產業用和高檔運動服領域。丙綸在這兩個領域的應用是其不同于其他化纖品種的一大特點,這也使得丙綸行業的技術進步空間更大。”端小平補充道。
會上,與會專家針對行業存在的種種問題,給出了相關建議。在廣東化學纖維研究所副所長司徒建崧看來,丙綸企業除了加強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外,下一步還要重視對源頭材料的開發。此外,作為產業鏈的延伸,行業還應該加大以無紡布為主的產業用紡織品的研發,它作為紡織行業的獨特分支,是一種短流程、高效率、低排放的產業,也是技術創新較為活躍的領域之一。
常州市富邦化纖機械廠總經理黃國富更加注重裝備的智能化。他表示,當前我國化纖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從傳統生產向智能制造變革,降低化纖行業的生產成本、人力成本正成為化纖機械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向。自動備料、高速紡絲和自動包裝將是丙綸智能化設備的發展方向,可解決人工成本高的問題,而且設備占地少,效率高,成品品質穩定,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
說到裝備,嘉興勝邦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長琦的建議可謂另辟蹊徑。會上,他對巴馬格1995年~2017年卷繞頭重要零部件撥叉齒輪箱、1992年~2011年熱輥的變化,以及對日本東麗熱輥1995年~2011年的變化和區別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這些設備的質量毋容置疑,但由于部分設備產能較低,不適應中國滌綸、錦綸市場高產量的要求,不少設備都停產,處于被賣或等賣的狀態。如果對這些裝備的卷繞頭和熱輥(特別是1995年前后生產的)進行修整、改造后用于丙綸市場,將大幅度提高我國丙綸行業的裝備水平。
針對丙綸企業庫存數據不能實時更新、人力成本加大、客戶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的三大痛點,中國丙綸網技術總監黃楊明表示,要想做好庫存管理,就要從入庫、物料領用、倉管人員3個方面有效展開。在這個過程中,進銷存掃碼軟件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其優勢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第一,電子稱產生數量直接錄入電腦,一稱一碼,準確率高;第二,一次性投入,可降低人工成本,且見效快、出貨快;第三,可承載內容豐富,可追溯品質問題,提高產品競爭力;第四,每一碼都帶有企業信息,可增加企業的營銷機會和影響力。
目前,我國對丙綸功能化的研究已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北京中麗制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王敏認為,根據丙綸纖維產業生產和研究日趨多樣化的需求,必須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快完善標準化體系,提升我國丙綸纖維產業的標準化水平。
總體來看,與大品類化學纖維相比,目前,我國丙綸行業制造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行業集中度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對此,郭清海表示:“我們希望借助行業協會的橋梁作用,不斷推動和加深行業技術交流及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集聚,提升行業的綜合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