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的棉花市場,出現了非常“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國外棉價大幅低于國內棉價;另一方面,由于今年國家儲備棉拋儲和收儲同時進行,國內棉花市場便存在兩種棉花價格:一種是國家收儲價格,每噸20400元;一種是市場價格,每噸價格大約在18600元~19500元之間。
國家儲備棉制度對于穩定國內棉價,保護棉農積極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產業鏈上游的利益基本得到保障。記者在采訪中獲知,由于近幾年棉花相較其他農作物價格一直比較穩定,棉農的收入得到了保障,因此很多棉農只要土地狀況許可,基本都未改種其他作物。但大部分棉農并不知道他們的穩定收入得益于國家的棉花收儲政策。
對于拋儲和收儲的同時進行,許多業內人士表示,國家出臺的這個政策可謂用心良苦,一方面是想讓棉農得到實惠,同時也是為了給紡企減輕壓力。目前拋儲已經結束,但是市場上兩種價格的局面并未改變,這其中的根本原因還是國內外棉花價格差距過大。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如果不是國家的政策,國內棉價一定會跟隨國際棉價大幅跌落。
目前的雙重價格,對于棉農的保護效果較為明顯,但是紡織企業則受益有限,因為紡企棉花用量很大,為了平抑成本,比較依賴進口棉。而據記者了解,今年處于產業鏈下游的服裝、布藝玩具和鞋帽企業,無不受到國內外棉價倒掛的沖擊,出口十分清淡,處于夾層中的紡織企業處境非常尷尬。而且,一些棉紡織企業還面臨著境外客戶轉移訂單的問題,原因是東南亞等國家更具價格競爭力。
江蘇蘇美達輕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永清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中國紡企前有歐美狼,后有東南亞虎,中間承受著成本山,日子很不好過。業內人士紛紛表示,身負多重壓力的紡企必須看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積極推進產業升級,或者可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