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讀到一篇分析我國絲綢發展前途方面的文章,題目是《絲綢業的“堰塞湖”危機怎么破?》。這篇文章觸動了我的心,并讓我產生了些許聯想:我國絲綢業地位下降預示著什么?這個事件是單個事件還是系統性事件?如果是前者,我國絲綢尚可安然無恙;如果是后者,那就比較麻煩。
作者在那篇文章一開頭就提出了一個現實而尖銳的問題——我國絲綢會受“遷徙規律”的約束嗎?曾經絲綢業發達的歐洲與日本無不受到這一規律的約束。“遷徙規律”是指絲綢產業終將由高成本國家或地區往低成本國家和地區轉移。
筆者認為,“遷徙規律”是否成立取決于我國在原料生產環節是否還能夠保持絕對的競爭力,且這個競爭力更大地受制于環境、氣候與技術。這點非常關鍵,因為蠶繭原料在整個絲綢行業的地位之高源于它的高價值性、非替代性和高物流成本性等。
有專家將北緯30度~35度范圍劃定為適宜栽桑養蠶的區域,廣西恰好處在這一區域。這也許是至今我國絲綢地位仍未被撼動的真正原因。
但是,近幾年印度、中亞和部分東南亞國家蠶繭產量增幅開始擴大,這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專家之所以選定北緯30度~35度范圍,是因為在這一區域以外進行栽桑養蠶很難有好的效果,這是由蠶繭飼養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世界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在21世紀的今天任何情況都可能發生,所以今天,我們須隨時保持高度警惕。據悉,日本專家至今也未放棄在印度實施桑蠶宏偉計劃的愿望。
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國絲綢產業地位下降?筆者認為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競爭力下降。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加上我國絲綢產品在創新等方面沒有跟上,多年還是老品種,競爭力下降是自然的。
第二,眼光由海外轉移到國內。2008年金融危機后,由于出口市場一下子變得蕭條,更多的絲綢生產廠將希望轉回了國內。國內消費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增長,但忽視傳統的海外市場是一大失誤。
第三,印度絲綢業競爭力的提高。其競爭力的提高源于幾方面:一是進口生絲關稅下調;二是人民幣匯率上升;三是印度絲綢業海外市場渠道穩固。據悉,印度絲綢的直接消費者多為印裔海外人。
第四,意大利仍然保持著對高端絲綢的壟斷。意大利一直引領著世界絲綢的時尚,加上其技術、設備先進,創新能力又強,所以真正能夠形成對意大利絲綢業競爭的還是少之又少。
第五,我國生絲質量趨于下降。近年來,由于鮮繭絲的興起,綢緞生產廠并沒有很快適應這一巨大的市場變化,以至于影響到了我國絲綢的產品質量。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如何確保我國絲綢地位?
一是須有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定位。首先,傳統絲綢產品和傳統的出口市場不能丟;其次,反對將絲綢行業定位于奢侈品行業。筆者贊同作者的觀點。創新不是對過去的否定。絲綢傳統消費主要集中在服飾領域,開辟新的領域不等于舍棄老領域。出口市場是多年來我國絲綢的主打市場。出口市場給予我國絲綢業的壓力我們要冷靜地分析。如果是成本因素一方面我們得想辦法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創新上也得下功夫,因為消化成本的最好辦法還是得依賴于創新。
二是行業須進行供給側改革。尤其是繅絲行業,產能出現嚴重過剩,繅絲行業有1/3的企業常年在虧損。如果不去產能,后果會非常嚴重。
的確如此,如果繅絲產能還是保持著嚴重過剩狀態,勢必在行業上游形成一個巨大的“堰塞湖”,一旦這個“堰塞湖”決堤,整個絲綢行業就會非常危險。
產能過剩對行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原料短缺與過剩時期,它會放大短缺與過剩,從而對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使得市場更加不穩定。所以產能過剩是導致行業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
但是,依靠傳統的行政手段去產能已不現實,只能讓市場起主導作用,要相信市場的力量。
降低原料環節的成本仍是我國絲綢業的當務之急。只有原料成本降下來了,絲綢與其他纖維的比價關系才能回到正常水平,絲綢消費才能跟上發展步伐。此外,應關注桑蠶的集約化。
侯凡春(作者系商品交易平臺獨立研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