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首屆“巴黎氣候協定下紡織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烏魯木齊論壇”召開,論壇以“綠色循環”為主題展開交流。循環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怎么能更好地在巴黎氣候協定下實現紡織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棉紡織行業共同關心的話題。論壇上,國際紡織聯合制造會董事Andrew Macdonald、BCI(瑞士良好棉花倡議)中國區首席代表吳艷、澳大利亞未來纖維研究中心主任王訓該以及H&M中國區可持續發展的負責人Hanna Hallin分別分享了他們對于紡織行業綠色循環的看法與觀點。
國際紡織聯合制造會董事Andrew Macdonald:
棉花原料仍有廣闊前景
棉花是全球紡織行業中最重要的天然纖維原料。在棉紡織行業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棉花的種植生產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病蟲災害、水資源缺乏、土壤匱乏以及棉花加工的質量有待提升。未來,棉花生產必須要以增加產量、降低種植成本、減少化學藥品的應用為目標,改善環境質量。
目前,棉花種植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水資源的缺乏,這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解決該問題有三種方式:一是采用有機種植模式,二種采用轉基因棉花種子,三是使用其他化學纖維取代棉花。
有機棉花種植模式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種植成本較高。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市場對于棉花的需求量也會不斷增長,如何既能降低生產成本,又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是有機棉花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在減少化學藥品應用的前提下,而轉基因棉花則恰巧解決了這個難題。
現在,很多人對于轉基因棉花存在誤解,認為它改變了大自然本身的發展規律。實際上,轉基因棉花已經成功解決了病蟲害、產量增長等難題。眾所周知,不管是殺蟲劑、除草劑,還是任何的化肥都是環境和氣候變化的頭號敵人,而轉基因棉花則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化學藥品,在棉花生產過程中不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特別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低收入人群也在增加,市場對于低成本的棉花纖維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轉基因棉花能降低成本、減少水資源的使用,同時又能保證增加棉花的產量。所以,盡管轉基因的名字不是特別好,可是轉基因卻是棉花行業發展的重要一部分。未來,轉基因棉花是棉花產業非常好的、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當前,已經有大量的化學纖維取代棉花,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為化學纖維的成本更低、產量更大。但是化學纖維在生產過程中對于環境的影響,卻值得商榷。
BCI(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中國區首席代表吳艷:
良好種植更好追溯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如果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2攝氏度,很多沿海大城市就會被淹沒,并會發生物種短缺、物種急劇減少等嚴重問題。所以國際上很多國家和政府組織都在積極地推廣綠色、低碳經濟,而棉花種植產業更需要推廣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
良好棉花的生產原則包括種植健康的作物、保護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護土壤健康、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纖維的質量。該原則作為國際性的標準,具有包容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在良好棉花生產原則的框架下,有來自非洲、印度的小農戶,也有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的大農場主,良好棉花種植的面積、覆蓋的棉農人數以及生產的皮棉產量都得到了快速增長。
2010年,良好棉花倡議項目剛剛開始,在全球的棉花產量只有2.85萬噸。2015年,該項目覆蓋的棉農人數已經達到160萬人,種植面積達到340萬公頃,當年全球良好棉花的總產量已經增長到了260萬噸,占當年全球棉花總產量的11.9%。
在良好棉花項目開展之初,BCI記錄了新疆庫爾勒尉犁縣一位棉農的案例。在沒有加入良好棉花項目之前,該棉農的種植習慣是把大量的農藥混合起來使用,加大農藥的劑量。2014年,他加入了良好棉花項目,接受了BCI對于農戶的培訓,當被問到參加項目有沒有收獲時,他非常高興地說,:“農藥的用藥成本從之前每畝250塊錢下降到50塊錢,棉花的產量從之前的每畝280公斤上升到350公斤。”BCI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種植良好棉花的棉農比種植普通棉花的棉農使用的農藥量下降了16%,棉產量上升了11%。
目前,良好棉花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際零售品牌認可,這些零售品牌在采購良好棉花時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階段、分時間來實現。例如第一年采購10%,第二年采購20%,第三年采購40%等。今年,有不少會員單位和紡織企業反映,良好棉花的訂單量一下子就增加了。我認為,以后還會更多。一方面是因為零售品牌要實現自己的采購目標會加大對良好棉花的采購力度。另一方面,在大品牌的帶動下,還有很多國際零售品牌不斷開始選用良好棉花。
良好棉花是一個可追溯的系統,通過追訴系統,能夠真正實現從田間到品牌整個產業鏈的貫穿。對棉農來講,開展良好棉花項目能使他們節本增效;對紡織企業和棉花貿易商來說,進入良好棉花項目可以使棉花來源有更好的保障,接觸到更多的客戶;對零售品牌來講,開展良好棉花項目可以使追溯系統對自身的供應鏈有更深刻的了解,能使供應鏈更加透明、高效。良好棉花項目的目標是到2020年,良好棉花產量的占比能夠達到全球棉花產量的30%,覆蓋到全球500萬農民。
此外,2015年瑞士良好棉花協會還成立了良好棉花增長與創新基金,這個基金除了零售資本作為私人資本介入之外,荷蘭政府、瑞士政府、瑞典政府的公益基金作為公共資本進行配套資金的支持。該基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夠幫助合作伙伴以創新的方式來培訓良好棉花的棉農,以創新的方式來推動紡織供應鏈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
澳大利亞未來纖維研究中心主任王訓該:
科技助推棉產業循環發展
紡織行業實際上是一個引領未來的行業,以前是這樣,今后也會如此,各個發達國家的紡織行業對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視,澳大利亞也是如此。
在全球的棉花種植中,澳大利亞的棉花品質較高,尤其是棉花品質的穩定性較好,含雜率低,中高品質棉花占比非常大。盡管澳大利亞的棉花產量只占全球棉花總產量的3%,但出口量卻位列世界第三位。目前約有1.4萬人從事棉花種植業,多為大規模的棉花生產基地。
澳大利亞棉花的單產很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產量分布較為集中。棉花的種植過程中,對于水資源的消耗確實很大。為了減少用水量,澳大利亞做了很多工作,使得棉花單位產量不斷提高的同時,每公頃用水量不斷下降。
澳大利亞減少用水的措施包括:提高棉田的平整度,減少坑洼的棉田,對棉田里的土壤濕度進行全方位監控,在傳感器感應到需要澆水后,設備才會自動灌溉,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澳大利亞棉花種植的殺蟲量也在不斷減少,數據顯示,從2000年起,澳大利亞棉花種植中殺蟲劑的使用量一直在持續減少。
澳大利亞棉花種植的最優管理方法是BMP的網絡系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一直引用到現在,澳大利亞的每個棉農基本都會使用BMP的網絡系統。該系統中信息量非常大,從如何節約用水、怎樣減少殺蟲劑的用量、何時開始播種、怎樣統計數據,到棉花的產量、單產的提高方面都有最新成果分享給棉農。
澳大利亞特別重視棉花種植對于環境的影響,一直以來,都有第三方對棉花產業帶給環境的影響進行評估。在評估的基礎上,提供進一步改進的措施,進一步完善在棉花生產方面的管理手段,盡量減少棉花產業對環境的影響。所以,澳大利亞對棉花產業的發展很有信心,認為這是可持續發展的行業。
此外,澳大利亞棉纖維的回收利用技術也在不斷發展。有技術可以把廢舊的棉花和其他廢舊纖維材料做成很細的粉體,把該粉體用來做3d打印等。還有其他的纖維回收利用項目正在研究中,澳大利亞重視棉產業的發展,同樣也希望利用更多的科學技術,實現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H&M中國區可持續發展的負責人Hanna Hallin:
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是時尚
當前,時尚業是全世界產生污染最多的一個行業,對H&M來說,在時尚業工作不僅僅是服務于客戶,更要肩負起可持續發展的責任。H&M是一家瑞典的快銷服裝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已有10年的時間。10年間,H&M不斷在中國市場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看到了中國紡織行業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包括在技術、創新等方面也面臨著一些挑戰,H&M希望能夠在這方面做出更多的貢獻。
時尚業嚴重地依賴資源獲得發展,但現在資源已經越來越緊張,未來會更加稀缺,比如水、土地、油、氣等資源,所以,H&M認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時尚產業不能再以過去的方式來運營,為此,H&M做出很多嘗試,也做了很多努力。H&M希望通過自身的發展,來帶動時尚產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能夠讓可持續發展變得更加時尚,讓每個消費者都能夠消費得起這種時尚。
H&M的發展宗旨是以可持續的方式獲得成長,尊重人、尊重消費者,以人為本,同時肩負起可持續發展的責任。H&M所肩負的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是包括原料在內的整個產業鏈,包括運送成衣到門店、客戶購買產品等各個環節,整個過程會對客戶、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所以,實現整個產業鏈的100%可循環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而這其中,客戶買了產品離開門店之后到最終循環的過程更為復雜,想要實現也更加困難。
在原料選用方面,棉花是H&M所用的主要原料之一,特別是高品質棉花,但目前的情況是,棉花種植業面臨著資源緊缺的難題,棉花種植面積不斷萎縮,對此,H&M幾年前就決定逐漸淘汰傳統棉花,這幾年,H&M也是這么做的,產品所使用的傳統棉花原料越來越少。到2020年,H&M將沒有任何一件產品是由傳統的棉花制成的,取而代之的是可持續棉花。一直以來,H&M是有機棉花最大的購買者,但現在,H&M的產品中也很難再找到有機棉花的制成品,因為有機棉花并不是H&M所要尋找的最終解決方案,H&M希望能夠與BCI(良好棉花倡議)一起努力,致力于增加可循環棉花的使用率。
除棉花以外,H&M公司一直在探索其他的可持續原材料。H&M推出了廢舊衣物的回收業務,實現舊衣回收來替代有機面料,解決當前面臨的原料供應不足的問題,生產出既時尚又環保的產品,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和環境的友好發展。今后,H&M將會使用越來越多的循環材料,實現對棉花、絲綢等材料的替代,從而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