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贊六十載滄桑巨變 歌頌各民族一家情深
在自治區成立60周年前夕,自治區政協機關住巴楚縣多來提巴格鄉開外孜力克村工作組,緊緊圍繞“感恩偉大祖國、增進民族團結”這一主題,組織了系列慶祝活動,當地民漢群眾在積極參加各項慶祝活動的同時,也在細細品味60年來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欣喜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中心”投入使用
9月22日,巴楚縣多來提巴格鄉、良種繁育場“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中心”在開外孜力克村正式投入使用。
嶄新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中心建筑面積為320平方米,門前建有12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廣場,配套有健身器材、葡萄長廊、綠化及燈光亮化等附屬設施,總投資約100萬元,集宣傳、教育、培訓、聯誼、托幼、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是多來提巴格鄉同良種繁育場開展民族團結共建活動的良好平臺。
自治區政協機關第二批“訪惠聚”活動住開外孜力克村工作組自入村以來,結合開外孜力克村的實際,決定把民族團結共建活動作為促進民族團結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搭建平臺,營造氛圍,把“訪惠聚”活動和基層日常工作深度融合,不斷促進住地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在國家民委和自治區政協黨組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中心項目實施順利。
開外孜力克村老黨員牙森·阿布拉激動地說:“有了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中心這個平臺,我們和良種繁育場漢族兄弟的聯系就更方便了,我們一定會把民族團結共建活動搞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
棗園里共敘一家親
9月22日,10名穿戴一新的開外孜力克村村民一大早就來到了村委會,自治區政協機關住村工作組將組織他們去縣良種繁育場參觀。這10位維吾爾族群眾是開外孜力克村、良種繁育場首批“民族團結結對幫扶”村民,牽線搭橋的就是自治區政協機關住村工作組。
如何促進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經過深入調研,自治區政協機關住村工作組認為,首先要讓民漢群眾有情感上的交流,進而讓雙方取得互助共贏。
工作組了解到,與開外孜力克村一路之隔的良種繁育場,有80多戶漢族群眾,他們和開外孜力克村的村民一樣,也多是種植棉花、紅棗。但是他們的紅棗種植水平很高,有的棗園畝產甚至超過1噸,每畝紅棗的純收入能達到10000元,而開外孜力克村的紅棗產量和純收入只能達到他們的三成。很多開外孜力克村村民都想向良種繁育場的漢族群眾學習紅棗種植技術,然而由于缺乏組織和聯絡,雙方村民極少交流。
在巴楚縣委的支持下,工作組經與良種繁育場多次協商后決定,開外孜力克村與良種繁育場結為“民族團結結對幫扶”共建單位。
兩地要組織民漢群眾“結親戚”的消息傳出后,得到村民的熱烈響應,近百戶村民報名要求加入。經過反復斟酌,最終確定雙方各選10名村民,參加首批“民族團結結對幫扶”活動。
在當日的參觀活動中,開外孜力克村村民來到良種繁育場7隊村民張炳付的棗園,民漢群眾在棗樹下握手擁抱,講述各自在種植和養殖方面的竅門。開外孜力克村村民艾依沙·卡迪爾拉著“90后”漢族村民劉波的手激動地說:“我以前和你爸爸是老朋友。你爸爸去世后,我們兩家十幾年沒有聯系了。我們本就是一家人,今后一定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舞臺上演繹團結情
古爾邦節、中秋節、國慶節、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慶,這一連串的喜慶日子,讓能歌善舞的群眾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希望在村里的舞臺上一展身手。自治區政協機關住村工作組早有準備,一臺名為“慶祝自治區成立60周年暨迎古爾邦節中秋節”的文藝演出在9月22日上演了。
當天的開外孜力克村村委會大院,鮮艷的彩旗,火紅的燈籠,手持國旗、身著節日盛裝的村民,使這個村充滿了節日的喜慶氣氛。17個節目也是精彩紛呈:漢族和維吾爾族兒童共同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開外孜力克村和良種繁育場村民用“雙語”演唱《歌唱祖國》,巴楚縣文工團演員表演的集體舞《歡樂的節日》,多來提巴格鄉幼兒園孩子們表演的舞蹈《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贏得了熱烈掌聲。
開外孜力克村村民于散·庫爾班說:“這樣的文體活動既豐富了我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也讓我們加深了對祖國的感恩之情,我對今后的幸福生活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