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農業部日前組織的赴江蘇棉花產業調研座談會上,來自江蘇棉花主產區鹽城大豐的棉企代表的企業介紹了當前企業現狀匯報。一位周姓老總匯報說,連續兩三年的棉市動蕩尤其是棉花種植面積的大幅減少后造成購銷加工資源驟減,當地多家以棉花收購加工為主的棉花企業食不裹腹。該企業正在籌劃利用場地庫房等條件組織收購販銷糧油食品和瓜果蔬菜等農產品,而其他企業有的早在去年就開始了其它農產品經營,以貼補企業棉花經營效益之欠佳。
內地傳統棉區的植棉面積日益縮減,且潛伏著續滑的明顯勢頭。植棉面積的裁減對于生產農戶而言,僅僅是種植作物品種的轉換調整,而對于專門從事棉花收購加工經營的棉花企業來說,恰恰是給其口糧”的供應設閘打壩甚至勒喉封進,危及生存。在最近的兩、三年中,在江蘇南通、鹽城等傳統棉區,先是小型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和小規模私營紗線布廠開始減少,后來逐步蔓延危及至一些股份合作、當年供銷社系統改制轉型棉企的生死存亡。在鹽城,在棉花豐足時代入主當地收購加工市場的諸如來自上海紡織、安徽華茂以及江蘇常州、無錫國棉等大型知名紡企的分支企業已撤資走人或變賣處置。
現階段許多過剩棉企同樣要面對市場尋找生機和出路。在鹽城,根據今年的棉花面積及產量,有人預計只要現存棉花收購加工的十分之一的企業力量即可完成年度棉花收購加工工作??梢姡藁ㄊ召徏庸ぴ谌肆?、設備、場地、資源上,在主產區有很大的浪費和過剩。棉企是不可能都去販銷糧油蔬菜的,那棉區過剩棉企去向如何呢?江蘇銀河工貿有限公司的花英俊總經理告訴信息員,目前象鹽城這樣的棉花傳統產區,棉花收購加工設施設備和流通資源嚴重過剩閑置現象十分突出,依現有棉花生產狀況,區域內拿出十分之一的設備能力接受處置今年棉花資源足矣,而至今已差不多閑置空放了三年有余的棉花加工設備正在日漸銹蝕之中,這些總投資至少在四、五百萬元以上的400型棉企,面對無米之炊,十分為難。花總說,如何處置棉花收購加工設備也很為難,一是舍不得賣,二是也賣不上價格,如果不是用于生產,再好設備也如一堆廢鐵。江蘇銀都棉麻的一位老總反映,三年前,為爭取到參與收儲的資質,棉區不少棉企上400型打包機,更新配套設備投入較大,但目前棉花面積萎縮,政策亦有轉變,這批400型棉企何去何從如何前行,也確實是值得思考和關注的問題。針對當前及近階段主產棉區龐大的棉花收購加工流通資源嚴重過剩亟待處置的問題,尤其是當年依照國家有關部門要求投資達標參與收儲的棉企,呼吁在這種特殊的市場與經濟政策走勢下,國家在政策上能給予適當的幫助,而企業也將會積極地想方設法,盡快轉型調整,開創新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