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到今年以來表現仍有漲幅的大宗商品已經夠難,而同時還要能夠力壓基本面偏空條件,這簡直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棉花正是這樣的目標。更精確地說,是美國洲際交易所(ICE)交易的棉花期貨。
ICE期棉從今年年初到7月21日收盤,共上漲了5.2%。雖然過去幾周期棉跟著整體大宗商品市場下跌,但周二收在每磅64.24美分,仍離6月29日創下的今年高點69.13美分不遠。令人好奇的是,美國期棉今年上漲的原因究竟為何?
棉花最大進口國---中國,今年以來大幅減少采購,同時還宣布要大量出售國儲棉,中國的國家儲備棉花數量也是全球居冠。美國農業部(usda)已經上調全球棉花庫存預估,并下調最大消費國中國的需求預估。美國農業部可能是最受關注的棉花預估機構。如果這還不夠,那么來自聚酯纖維等人造纖維的競爭正在加劇,因為原油價格下滑且中期內料維持疲弱。原油是生產很多人造纖維的原材料。
根據海關數據,中國6月棉花進口量較上年同期下降26%,至161,775噸。中國今年迄今棉花進口量下降33%,上半年共進口933,779噸。中國下半年棉花進口前景同樣不容樂觀。與國內供應相比,國際棉花價格仍過高,而且大多數進口配額已經被使用。
中國工廠每年棉花進口配額為894,000噸,超過配額或不在配額體系內的進口要繳納40%的進口關稅。中國進口方面傳出進一步偏空信號,政府藉由出售國儲棉鼓勵多多購買國內棉花。
北京方面計劃8月底以前要出售100萬噸的國儲棉,旨在逐步減少約1,100萬噸的龐大棉花儲備。這些儲備當中,有80%是在2011-2013年間為支持國內棉農而采購的。但實際情況恐怕未必與計劃完全一致,在國儲棉首周的銷售中,成交比例僅為8.8%。
國儲棉出售開局不利
在7月17日當周,國儲棉的首周銷售結果欠佳,或促使當局調低價格以提高銷量,或許也預示了需求如此疲弱,即便價格一降再降也難吸引買家。不管怎樣,對中國棉花需求而言都不是好兆頭,從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貨走勢中亦可窺得一斑。
鄭棉指標合約周二收報每噸12,580元人民幣,約合每磅91.89美分左右,較年初下滑4%。雖然該合約價格仍比同類的ICE合約高出近50%,但如果后者加上進口稅和運輸成本,與中國的價差則要收窄。
而受國儲棉出售影響,中國棉花價格傾向于走低,這樣看來,今年下半年進口棉花對國內棉花將不具備競爭力。美國農業部估計,2015/16年度中國棉花進口量將下降到575萬包(125萬噸),這將是2002/03年度以來的最低,較2014/15年度減少約30%。
鑒于中國的棉花進口量比排在第二到第四位的三個進口國的總量還要多,在全球庫存仍然充裕的情況下,中國進口如此大幅下滑勢必給棉花價格造成負面沖擊。
ICE期棉價格今年以來一直比其它市場強勁的原因可能是,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沒有像整體趨勢那樣趨弱,上半年反而增長了11%,達到436,542噸。但如果中國棉花進口在下半年繼續減少,那么美國棉花出口商也不能幸免,到時ICE的期棉價格也將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