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棉紡織企業的角度看,非棉替代棉花用量的關鍵是基于以下幾點:棉花的國內外價差,滌綸與棉花的價差,以及化纖性能是否更優于棉花及國內棉花質量能否快速提高等。當前,國內外棉價差縮小,加之棉花政策的不確定因素還時刻揪著紡紗企業的心,因此2015年用棉比例將會下降。
國儲棉投放具體方案應盡快公布
棉花價格方面,2015年以來,國內棉價保持下行,在3月份,隨著市場對放儲的猜測,國內棉價繼續弱勢。同時由于國際需求增加、產量減少等因素影響,刺激國際棉價震蕩爬升。截至6月10日,國內棉花價格13590元/噸,國際棉價折1%關稅價格為11280元/噸,紡企采購棉花仍較為謹慎。
但紡企不希望現階段放儲,目前市場正處于調整恢復階段,放儲可能會影響市場預期,引起國內棉價的波動。為盡快消化儲備棉,國家對2015年配額實施縮緊政策,但國內用棉缺口依然存在,企業需求優質棉,國儲棉質量難以滿足,企業表示對進口棉仍有需求。
應提高棉紗支數彌補劣勢
據海關總署最近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累計進口棉紗80.61萬噸,同比增長16.11%。棉紗進口增量的現象,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國外棉紗的價格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一方面,國外棉紗生產的原材料、人力、租金成本均較低;另一方面,我國棉紗的生產成本逐漸提高,而且與國外棉紗質量差距不大。
目前來看,進口紗線對國內市場的直接影響是國內中低支紗產品受到沖擊,進口紗主要集中在40S,特別是32S以下為主的產品,占國內紗線總產量的25%左右。據企業反映,與國內中低支棉紗持續走弱形勢截然不同的是,國內50S~60S以上紗線產品持續熱銷,甚至一些包漂白紗線還出現了脫銷局面,可以看出,國產紗優勢在50S以上。
如果政府對棉花市場沒有徹底放開,3~5年內,國內外棉價倒掛很難逆轉,且棉紗進口趨勢也不可逆轉,今后,進口棉紗或將成為常態化,這在一定時間內會對我國棉紡織企業造成壓力。
應用非棉集群效益穩步增長
從協會跟蹤的棉紡織集群地區經濟效益情況看,以生產非棉產品以及特色產品為主的集群地區企業盈利能力強,在非棉纖維應用效果好的集群地區,企業產品銷售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