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以“Tpp賦予成員國的機遇與挑戰”為題,刊載新加坡某企業亞太區總裁楊瀚森對TPP達成協定之見解,渠認為長遠看來,“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將影響亞太區域經濟結構及地緣政治再平衡,帶給成員國機遇與挑戰。
楊總裁表示,12個TPP成員國占世界GDP的40%且跨越世界四大洲,除全球第一(美國)及第叁(日本)經濟大國外,也包含農產品輸出大國(加拿大、紐西蘭),另亦包括具低端製造業競爭力的越南,而該協定卻能在智慧財產權、投資保障、勞工權益、環境保護等領域,建立統一規範及最高標準。
渠認為,TPP生效后,各成員國塬物料及製造品將以零關稅自由流動,此不僅催化各成員國在產業鏈的規模效益,且有助于鞏固及加強各成員國的優勢產業地位;由于創新帶動新需求及經濟成長,經濟發展引擎已由“滿足需求驅動型”進入“需求製造驅動型”,例如:手機從功能型到數字型,再到智慧型,科技創新帶動手機新需求,且週期越來越短。而TPP智慧財產權高標準保護及利益最大化,便是鼓勵及支持產業創新技術,以新產品創造市場與新需求;在當前世界經濟前景不樂觀情況下,TPP無疑將提高成員國國內勞資政叁方對經濟展望之信心。
至于TPP的挑戰為:
(一)代表性不足:TPP的缺口包含亞太區域重要的人口或經濟大國,如:印度、印尼、南韓,此外亦更不能忽視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及大中華經濟圈。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協議達成后談到“我們95%的潛在客戶在(美國)境外”,代表美國看重的是全球50億人口的市場紅利,而不僅僅是TPP之間的8億人口;日本首相安倍晉叁也隨后發表,希望中國大陸加入TPP的言論;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任何局部範圍的封閉與貿易保護主義,都違背TPP建立的初衷,而最大限度的開放才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終極目標。
(二)各成員國弱勢產業將受到衝擊:雖然TPP的高標準及開放程度,讓各成員國優勢產業得到極大化利益,但成員國政府如果對該國某些產業實施保護政策,將面臨其他成員國企業透過法律途徑高額索賠,因此,各國弱勢產業的中小企業將因失去政策保護而面臨競爭性衝擊,而日本政府已著手研究保護該國農業,新加坡也應協助本國弱勢產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將其產業模式優化及升級。
(三)TPP之協議尚待各成員國批準及簽署,尚存在著不確定因素,恐延誤生效時間,另美國2016年將進行總統大選,而兩大政黨熱門候選人川普及希拉蕊,都對該協定內容表達不支持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