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零售電商市場正在持續增長,2018有望達到2.5萬億美元。然而,這還不到全球零售市場總值的10%。
中國的電商市場增速是全球最快的,2015年增長了30%以上。但到2018年,相對中國零售總額的占比也只有17%左右。
2016年,進口商品將成為阿里巴巴的重點業務。因此,阿里巴巴在天津開辦第一家實體店,希望借龐大的實體市場推動進口商品銷量,同時為顧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購物體驗。
全球進口商品成2016重點業務
阿里巴巴實體店銷售的商品非常多樣,食品、廚具都能找到。實體店定址港口城市天津,極具戰略意義。
目前,中國對國際進口商品的需求在不斷上漲,這一塊也會成為阿里巴巴2016年的重點業務之一。
根據《國際零售商》的調查,61%的中國消費者表示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美國生產的商品。
此外,有26%的中國網購消費者會從國外網站上購買進口商品。預計到2020年,中國在進口商品上的支出將達到2450億美元。
而電商是中國消費者購買進口商品最方便的渠道。阿里巴巴順應這個趨勢,整合實體店和網絡平臺,既為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統一的購物體驗,也擴大自身的市場體量——電商占中國零售總銷量的比例不足15%,剩下的85%以上都是實體經濟。有了實體店,阿里巴巴就能開拓更大的市場。
"人性化"購物體驗,整合化的商務經濟
阿里巴巴把越來越多的進口商品引入中國市場,并借助實體店讓消費者能夠在購買前親身察看、接觸、感覺商品的品質。
這個策略應該是正確的。實體店既能吸引喜歡網購,但也想要更多人際互動的顧客,也能吸引不愛電商的消費者。食品類的進口商品會帶來很多客流,因為這類商品不好在網上買。
2015年11月,阿里巴巴的老對頭亞馬遜,在臨時店鋪試點成功以后,在西雅圖開了實體書店。
看來,兩家電商巨頭都在努力擴大品牌吸引力,為消費者提供線上線下整合的購物體驗。
雖然實體店需要更大的投資、更高的運營成本,但若能在戰略地址設置幾家店鋪,將大大提高公司的品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