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華,依文集團董事長。依文企業集團是一家以服裝產銷為主的集團化企業,目前已擁有包括北京依文服裝服飾有限公司,北京依文風度職業裝有限公司等八家子公司。
正紅色套裝加皮質短靴的Look讓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看起來既爽朗,又神采奕奕。與許多以強悍、鐵腕而聞名于商業江湖的女企業家不同,夏華給人的整體觀感都是溫柔的、優雅的。
如今,夏華掌舵的依文正從滴滴模式中汲取共享經濟的精髓,孵化群體性創業平臺,快速響應消費者迅速迭代的需求。
在實體行業里面浸淫了22年的夏華,擅長于在變化的宏觀環境里,尋找價值洼地與行業拐點。
2016年,移動時代到來,特別是共享經濟異軍突起,給不少實體行業企業家帶來了極大震撼。同時,也令他們產生了極其深刻的思考——實體企業該如何迎接新經濟的到來。
夏華認為,未來,“衣食住行”這些與老百姓日常生活關聯性極強的,服務于消費升級的行業里面,將會產生更多的“滴滴模式”,即能夠將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這三種創新結合,融合在一個商業模型里面的平臺、企業出現,這或帶來生活方式巨變。
消費者迭代迅速,大品牌銷售遇冷
記者:2016年,全球零售業都處在一個下降的周期內,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香奈兒、Tiffany,也全部進入到了降價、業績下滑的周期,你也是在服裝行業,有沒有感受到這種寒意?
夏華:在我看來,大經濟環境不好,算不上是影響服裝消費的最主要因素,服裝這個需求其實是剛需,我看到依文的數據,其實可以監控的,消費者、尤其是女性消費者,每年對于服裝的消費支出占她總支出的比例還是很大的。而傳統服裝品牌目前遭遇寒冰季,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現在的很多品牌,面臨著消費者巨大的迭代變化。
歐洲奢侈品出現業績下滑,說明他們遭遇這個問題的打擊,恐怕還要更嚴重一些。
別人問我這個問題為什么會發生時,我經常會反問他們一個問題:歐洲奢侈品你到底是消費者的新歡還是舊愛?像我的女兒這樣的“90后”,曾質問我:奢侈品的這些歐洲古老的故事有什么價值嗎?我為什么要為他們買單?對大牌來講,這的確是個尖銳但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記者:這些大牌在“90后”品味當道的今天,是否會失去大片市場?
夏華:其實也不是,這些大牌經歷了那么多年仍然屹立不倒,肯定也是和它的不斷創新、不斷洞悉市場需求是分不開的。他們現在的問題,其實是需要在每一個市場上,找到一些更靠譜的合作伙伴,來解決創新的問題。
過往“我設計、你來穿”,設計師依照自己個性來設計產品,然后賣給消費者的這種生產方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講究個性需求的市場里正在式微。未來這些品牌的產品制造方式必然也會發生改變,尤其是在設計方面,需要更多采納不同市場上用戶真實的消費需求。
這些大品牌可以和像依文這樣的企業在客戶數據方面進行合作。以依文為例,依文有200多萬的VIP用戶,他們的喜好、購物趨勢變化等消費大數據,對于品牌制造商們洞悉用戶偏好是非常有用的,我們也很開放,樂于與他們合作,來促成市場的更新換代,真正滿足服裝行業消費者消費升級的需求。
服裝業下一站,押寶群體性創業平臺
記者:如今這樣的一個市場,會不會給中國的一些原創性很強的品牌一個翻身機會?
夏華:當然會。國外大品牌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十幾年來,他們其實在一定意義上教會了國人對于品質、品味的認知和需求。未來,會涌現出一批注重打磨品牌和包裝品牌的國內企業。
記者:那依文為什么不自己做一個具備上述勢能的品牌?
夏華:其實已經在做了。不過這可能是一個群體性的創業項目,所產生的品牌也不止一個。我最近想做一個平臺,一個基于數據分析應用、設計支撐的整個服裝產業的,上下游供應鏈的解決方案。我會把我在這個產業里面22年所積累的經驗、資源,與別的資源、技術、乃至與智能產生一次聯動,我把它叫做“時裝產業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
過去的幾年里,創業者都是個體在單打獨斗,他們就好像是星星般的那個點。但是2017年開始,將會有許多群體創業者出現——創業者變聰明,變智慧了。
就以依文目前的一個項目為例,依文目前就在孵化一個群體,有20多個人在基于我們產業里面的鏈條進行創業,大家在優勢互補,聯合創業,這能夠讓創業者避免短板、發揮長處,這個群體里有很多人的社群影響力很強、有很多人對于小B的整合能力很強,他們與行業里面有一定的資源和供應鏈聚合能力的傳統企業合作,就能產生合力,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現。
現在消費者越來越不希望撞衫,越來越強調穿出自己的STYLE 。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們會打造一個非常強的供應鏈系統來滿足它。
共享經濟概念下,服裝行業的后端越開放越好。后端里,無論你是一個網紅,或者是一個社群,乃至是某一個個體的人,只要有影響力,愿意去做時尚引領者,有足夠的時尚夢想,都可以去推銷自己。
依文對供應鏈細節有一個深度理解。所以我覺得我們有機會能夠和這些年輕人做一次非常深刻的產業互動,這是我在2017的一大夢想。
記者:為什么要押寶“群體性創業”?
夏華:2016年整體來看,給傳統企業家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并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
前兩年里,大多數企業家可以說還處于思考階段,思考滴滴、Uber們所帶來的變化,但是在2016年,你會發現,共享經濟在中國的各個行業里面開始生根發芽,尤其是傳統行業領域,與人們衣食住行相關的行業里面開始發酵,我認為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的經濟事件。
這次的變化是我從事企業活動20多年來,所遇到過的難得一見的“巨變”。“共享經濟”的能量極其強大,能夠把此前社會中的經濟資源橫向打通,這將對每個行業帶來十分深刻的變化。
從個人角度來講,自開始關注共享經濟,我就在思考如何把上游的工廠、全球的設計師、以及所有的市場需求者、所有在時尚行業里面有夢想的小B,做一次大的連接。但沒想到,卻被滴滴和程維搶了先。
滴滴所在的“衣食住行”里面的“行”,可以說是資源、數據最難跑通的一部分,前端看似簡單的應用,實際上是需要把剩余的車輛、司機、道路路線、道路的運力這些隨時都在變化的因素整合在一起,這是一件太有難度的事情,但是滴滴還是做到了。“滴滴模式”如今已在深刻影響眾多行業的企業家。
同題問答
記者:2016年你覺得最有意思,2017年最看好的黑科技是什么?
夏華:我認為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發展之快在我看來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想象。在企業家的印象中,人工智能率先是在制造業之類的產業鏈條里面產生影響。但實際上,人工智能已在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了。
我家有一個已經工作了十多年的保姆,她最近忽然向我提出離職,我問她為什么。她回答我說,沒別的原因,就是覺得我每天拿回來的新的東西越來智能化,她現在每天的工作就剩下按電鈕了,所以她特別怕哪天我直接帶回來一個可以直接替代她的東西回家,這是她的一種危機感。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已經慢慢滲透我們的生活。
記者:你認為2016年宏觀經濟領域最大的亮點是什么?這些亮點在2017年是否會持續?
夏華:2016年宏觀經濟方面最大的亮點就是進入到了一個“群體性創新共振”的階段。中國經濟發展至今,實際上我們有過很多次協同共振的發展方式,但唯有2016年的這次,是一次群體性的創新共振,無論從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都協同在了一起。
每個行業里的龍頭企業,其實都在思考如何能夠把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這三種創新在一個模型里面體現,這種能夠形成合力的商業模型在2017年將會更多,也必將會產生許多新的經濟亮點。
記者:2017年,你最期待經濟改革方面的變化是什么?
夏華:我特別期待國家能夠對實體產業進行全方位的支持。
一旦整合資源涉及到上下游合作的時候,就會出現多層的稅收,這部分就亟需有關部門去調研下。對于整合型的企業來講,我個人認為有必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另外,希望在實體經濟的轉型期,國家不僅僅是號召企業去轉型,而是能夠給一些具體政策的支持;能夠給有好的整合方案、有著非常好的未來發展空間的企業,能夠真正給予重視和支持。
記者:你認為您所在行業在2017年,將產生怎樣的變化?
夏華:我認為服裝行業在2017年,將會產生非常巨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將開啟個性化時代和品牌時代。最值得期待的就是,將會產生許多有影響力,又能令消費者輕松消費,性價比高的個性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