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離開運動隊之后一直做體育用品,做了這么多年也沒賺多少錢,尤其是過去幾年還虧了,讓大家著急”,昔日的體操王子李寧今日在“北大光華體育產業發展論壇”上這樣描述著自己,“讓我來,可能是課堂上需要反面教材”。
談到體育產業,在李寧看來,體育用品僅僅是外圍而已,整個產業若想成功,則必須形成規模。他把體育產業分為兩類——觀賞型和參與型。“中國的觀賞型體育產業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培養,因為一個成熟賽事的規則、組織、推廣、消費體驗以及職業俱樂部的經營和職業選手的培養得需要相當的時間”。而參與型體育產業由于受到場地、設施、教練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不太容易在各地簡單的復制。
在演講中,李寧特別提到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角色要清晰,要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體育產業的發展”。也正如李寧所說,2014年10月,國務院出臺的46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掀起了投向體育產業的巨大資金潮,尤其在國人最為關注的足球領域,有一種說法是“中國買家橫掃世界足球”。
46號文的出臺極大激勵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但中國奧委會副主席馮建中告誡稱,政府必須把46號文的政策扎扎實實落到實處,而不能束之高閣。此外,應盡快建立科學的產業規則規范,不能各行其事,政府部門互相之間不銜接,甚至互相打架、互相牽扯影響效率。
對于業界,馮建中建議,要堅持走自己的路,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國外的模式。此外,中國的體育產業一定要走大眾之路,高中低端產業考慮周全。其還特別強調,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前不久,總局去挖冰球人才,年薪150萬”。
從宏觀回到微觀,落地后的體育產業似乎“很骨感”。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體育產業辦公室主任張薇談起調研時的所見,全運會每四年舉辦一次,有些新建場館比完賽后的利用率非常之低,“真的很心疼國家的錢”。其直言,有些場館建設就是“面子工程”,“遠遠沒有去想十年、二十年之后,場館該如何去利用的問題”。張薇呼吁,相關政府機構一定要“放管服”,即釋放權限,學會管理和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