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的就是我們。”6月16日,青島紅領服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紅領)董事長助理陳曉平在電話中向早報記者記者說。
李克強6月15日在工信部考察時了解到,某服裝企業通過互聯網提供量身定制服務,去年銷售額超60億元,增速達150%。李克強說,個性化消費在中國正蓬勃興起,產品將面臨消費者更苛刻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要接受消費者的選擇和檢驗。
不過,工信部提供的銷售數據上可能有些誤解。雖然增長率達150%,但紅領去年的服裝銷售額在30億元左右。陳曉平稱,所謂的60億元指的是,利用紅領旗下的互聯網交互平臺——酷特智能互聯網平臺產生的全部商業效應。除服裝外,紅領還利用該平臺發展服裝以外的產品定制,例如鞋帽等。
酷特智能商業平臺正是紅領從一家原有的服裝代工企業轉型升級為一家定制服裝企業的最核心資產,其使得這家服裝企業在行業一片蕭條的情況下脫穎而出。
根據新華社對這家企業的報道,紅領自2003年起,用時12年對傳統制造業進行升級探索,用信息化互聯網的思維,建立了自己的大數據系統。
該平臺最大的突破在于改造生產和組織流程,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將大量分散的顧客需求數據轉變成生產數據。平臺用大數據系統替代常規的手工打版,經過CAD(計算機輔助設計)部門的大數據制版后,信息會傳輸到布料準備部門,按照訂單要求準備布料,裁剪部門會按照要求進行裁剪。裁剪后的布料掛上電子標簽進入吊掛,便開始了在整條流水線上300多道加工工序的旅程。每一個工位都有專用電腦讀取制作標準,利用信息數字化手段快速、準確傳遞個性化定制工藝,以流水線的生產模式制造個性化產品。
據悉,按照國外現行西服定制流程,定制西服生產周期一般需要3至6個月的時間,紅領從接單到出貨,規定最長用時為7天。這一平臺使得紅領實現了C2M(消費者對工廠)的商業模式,實現了消費者與制造商的直接交互,消除了中間環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和種種代理成本。目前紅領業務有60%在美國市場、30%在歐洲市場,其余在國內市場。
紅領的這一商業模式已經受到了多方關注。據報道,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參觀后對其非常認可,并讓海爾集團幾百名中層以上領導分9批到紅領學習,取經其互聯網思維。工信部出版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干部知識讀本》中,紅領也作為典型案例刊登于內。
目前,紅領正在尋找外部戰略投資者;在其公司網站上,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副總裁涂子沛前往參觀考察。據了解,一家上海民企巨頭可能會注資紅領的酷特智能互聯網平臺,與阿里則會實現互聯網工商一體化方面的合作,而海爾則會結盟組建中國互聯網工業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