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凡客這樣,融資過七輪還沒上市的公司太少見了。現如今,許多互聯網公司往往在融完C輪的情況就準備上市,估值往往融一輪翻十倍,在互聯網行業,錢算什么?
熱錢涌入,數不清的財富蜂擁而至,一切經濟規律似乎都被打破了。無論你之前從事什么行業,無論你之前是什么身份,哪怕你還只是一個學生,紛紛追逐著財富涌入互聯網這個行業。
創業者們開發出一個APP,就敢估值上千萬,恍惚間回到2000年,一個日均幾十IP的網站都能喊出上百萬的報價。相比之前,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燒錢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經常看到一些剛融了上千萬美元的創業公司沒過倆月就因為錢不夠而倒閉。
然而這些失敗者并沒有被引以為鑒,進入互聯網行業的這群創業者,都自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別人的失敗,都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或者不夠聰明。
當年的凡客也沉浸在自己的幻覺中,2010年凡客賣出幾千萬的T恤,銷售額高達38億元,隨處可見韓寒、王珞丹的廣告,隨后凡客陷入瘋狂的擴張中,擴充品類,接入V+平臺,員工破萬人,投入更高的營銷費用等等。
然而換來的卻是凡客的崩潰,份額一路下跌到B2C平臺10名之外,唯品會、1號店等后來居上。為什么凡客會遭遇變局,當時的凡客是國內前五的電商平臺,拿到了2.3億美金的融資。
那為什么當時如日中天的凡客不選擇上市呢?陳年想的和劉強東一樣,時機未成熟。
在2011年的時候,凡客是準備上市的,當時凡客完成第6輪融資時,估值已經超過30億美金。然而,陳年聽了投資大鱷索羅斯的一番勸告,索羅斯認為:當時股市狀況不好,不是最佳的上市時機。
陳年當然也有自己的打算,在資本的瘋狂推動下,陳年的野心也越來越大,然而陳年的能力撐不住他的野心。
從管理上來講,凡客高層的出走,很多都是被逼出來的。據從凡客離職的員工稱,陳年在用人方面和陳天橋有得一拼,有能力的留不住,越是危急的時候,越是內斗的厲害。
而產品戰略上來講,凡客一開始的定位是準確的:垂直電商,青年良品。正是因為定位準確,所以才能被韓寒的一把火燃燒起來,而后來的凡客的定位是什么?平臺,還是品牌?
產品質量和口碑更是一路下滑,凡客不是京東,京東是一個平臺,而凡客只是一個產品。
京東可以追求規模,利用規模對供應商形成議價能力,有效地攤薄各項運營費用,從而提高成本上的競爭。而凡客要做的則不是單純追求規模,而是要在商品和服務上進行優化,而凡客恰恰忘本逐末。
而放棄自建物流,也能看出陳年這個人能力上的不足,如今京東的自建物流成為京東的核心競爭力,而陳年卻為了止損,不惜出售自身的核心業務。
如今的凡客,說白了就是一場大夢醒了,所有的瘋狂架不住現實的殘酷。資本的惟利是圖放棄了對凡客的追捧,要不是雷軍的出手援助,今年的清明也就成了凡客的忌日。
即使有雷軍的出手相助,凡客想翻身卻再也難了。4月初,凡客新品發布,雷軍站臺,以現在的凡客已經很難再吸引人的眼球,上頭條也只能靠雷軍了。
于是,大家不再關注凡客發布了什么新品,而是調侃雷軍的“倒霉”,陳年的“重新做人。”
說實話,我對凡客的未來不看好,首先凡客品牌的知名度已經大打折扣,做產品,意味著凡客的競爭對手不再是電商,而是服裝品牌,而從凡客目前中高端的定位上來,別說ZARA、優衣庫,新百倫都能把凡客打趴下了。
當然凡客可以說自己是互聯網品牌,可是誰在乎呢?當年穿韓少一件29元的T恤叫時尚、個性,現在穿凡客59元一件的T恤又能帶個我什么呢?
如今凡客要走“小米”之路,陳年也不再談論凡客會成為一個1000億規模的公司,喊出收購LV的口號,而是提出“專注、極致”,從一個員工過萬人的集團縮減成300多人的“小”公司。
然而小米和凡客終究是不同的,很簡單的說,有的人可以為搶小米搶兩三個月,可是你會為了搶一件59元的T恤等一兩個月嗎?到時候都該搶秋衣了。
從資本運作上來講,凡客早已過了概念的追捧期,先天優勢不在,后天優勢不足,如今市場份額持續下滑,業務不見好轉,品牌溢價貶值,產品又拼不過傳統品牌,如何能講出一個好故事來?
如果陳年真的大徹大悟的話,那做產品何必要走上市這一條路呢?小而美的團隊不是正好,既能匹配自己的能力,又不至于被資本繼續裹挾前進,如果凡客真的能夠專注服裝,也許會重新找回自己的定位。
可是,身在互聯網行業的陳年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