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李寧公司發布的2014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營業收入達31.37億元,同比增長8%,但受大額減值撥備以及渠道建設支出等因素影響,上半年虧損達到了5.86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84億元相比,擴大了217.9%,并超過去年全年的3.91億虧損額。“王子”李寧在生意場上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危機。
其實,庫存增加和呆賬撥款,是再度拖累業績的主要原因。但是,李寧基本的銷售數據是在好轉。例如,毛利潤逐步提升,從2012年的37.7%,到去年的44.5%,再到現在的44.6%。
李寧官方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虧損的原因主要在于,公司執行變革計劃時進行的前期投資,包括直銷網絡擴張及核心體育營銷資源的投入,同時,清理渠道庫存過后,公司減少了批發銷售。此外,還有大量一次性費用的計提,其中包括呆賬撥備、關閉旗艦店等費用。”
據了解,這一切都源自于2010年那一場營銷策略的變更。那一年,李寧公司更換LOGO和口號,提出了新理念,并將受眾鎖定在90后。同時產品線也在時尚和專業體育領域左右徘徊,這導致李寧公司損失了大批70后、80后忠實顧客群。自此之后,李寧庫存激增,深陷高存貨泥潭,在去庫存的過程中則出現了洶涌的“關店潮”、“打折潮”,嚴重損害了自身品牌形象。在隨后的轉型期,“李寧”遭遇迷茫,連年虧損,還被安踏、特步等晉江系品牌迎頭趕上,失去了多年來的國內霸主地位,陣痛延續至今,復興之望路漫漫。
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表示,“李寧現在品牌下滑,連年虧損的最大原因在于其本身定位較為尷尬,長期以來,處于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李寧的品牌形象與阿迪達斯、耐克相比有較大差距,而與國內品牌如安踏、匹克相比,品牌形象相差不大,但是價格卻稍貴,消費者自然不會買賬。由于目標消費群體有所轉變,李寧的市場培養期需要較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