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之前,和其他高歌猛進的品牌相比,迪卡儂總是給人“慢半拍”的印象。
之所以說迪卡儂是一家慢公司,是因為這家公司在20年前就已經以生產商的身份開始在中國市場發展,但是直到2003年才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門店。此后的9年時間里,迪卡儂僅僅將自己的店鋪數量提升到了39家,而這段時間,正是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黃金10年,國內外的知名運動品牌一路高歌猛進地開出了數千家門店,其中李寧、安踏兩家的門店數量更是一度逼近萬家。
2010年以后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品牌們紛紛放慢了腳步,而“慢半拍”的迪卡儂卻在這個時候開始慢慢踩緊油門提速。去年,本土運動市場遭遇到了10年來最大的滑坡,排名靠前的運動品牌合計關掉了數千家店鋪,然而迪卡儂卻逆市新開了16家門店,這簡直就是在向同行們“示威”。
表面上看,當下的迪卡儂似乎是在開足馬力狂奔,但這其實只是一種錯覺。現實的情況是,幾年前市場上那些“飆車”的運動品牌們紛紛遭遇發動機爆缸,拋錨在了路邊,于是,后面一直不緊不慢行駛的迪卡儂開始上演接連超車的好戲。
當然,業務模式的不同決定了迪卡儂不會擁有像當年的李寧、安踏們那樣驚人的發展速度,但是對于迪卡儂,眼下的發展速度也遠遠沒有達到自己能力的上限。事實上,這家公司一直在有意克制自己擴張的沖動。比如,迪卡儂早在2008年就在武漢光谷設立了辦公室,但直到今年1月,武漢的首家迪卡儂賣場才正式開張。
這種克制的背后,其實源于這家公司的耐心。作為一家非上市的家族企業,迪卡儂不用來承擔太多短期的業績壓力,這讓他們能夠相對從容地按照自己的步調前進。
迪卡儂中國的管理層多次對外表示,公司所看重的是長遠的利益,而非眼下的得失。在中國,迪卡儂運作的項目合同基本都是在20年以上,這也是國家規定的最長限度。“當我們選擇一個地方開店的時候,我們是做好長期在這里投資的準備,會跟這個區域一起發展20到30年。”迪卡儂大中華區副總裁易昂說,“而且,我們還跟合作伙伴們有一個君子協定,就是在合同期限到期后還會續簽。”
當然,著眼未來并不意味著不看重短期的收益。易昂介紹,每家新開的門店在開店4年后,總部會有一些業績指標上的要求,但在這之前,對于迪卡儂中國區來說,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將先把基礎打牢靠,建立知名度、在提供優秀的產品和服務上做文章。在今天的市場上,迪卡儂能夠一直按照自己的節奏有條不紊的發展,這種耐心恰恰是本土企業身上最為缺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