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從鴻星爾克、361°、李寧、安踏等國內體育運動品牌到卡帕、彪馬等國際著名運動品牌,相繼傳出聲勢浩大的關店打折潮。在天橋區一家耐克換季優惠店內,所有的運動鞋和衣服都掛上“3—7折”的標簽,吸引不少市民紛紛駐足“淘寶”。
眾多運動品牌通過折扣店清理庫存。
近期,從鴻星爾克、361°、李寧、安踏等國內體育運動品牌到卡帕、彪馬等國際著名運動品牌,相繼傳出聲勢浩大的關店打折潮。這似乎預示著國際一線品牌與國內品牌的“博弈戰”即將上演。據業內人士預測,由于部分運動品牌2012年去庫存效果不明顯,2013年還會是形勢嚴峻的一年。
國內外品牌均折戟清庫存成首選戰略
自2012財年第三季度,耐克中國區的訂單增長明顯放緩,甚至出現連續兩個季度的下跌。據資料顯示,耐克在中國這一關鍵市場的新訂單正在減少,大中華區新訂單數量同比下跌5%。除計劃剝離茵寶和ColeHaan等品牌外,耐克還將在中國市場實施“清庫存”戰略。
3月4日,有消息稱,今年耐克計劃在國內新開40-50家工廠店,產品折扣保持在3折到4折,并且開店范圍從一線城市開始向二、三線城市擴張。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在高庫存的壓力之下,“清倉”將是運動品牌的主要任務,而耐克低價清理庫存,或將導致國內體育運動品牌“寒上加寒”。
另一國際運動品牌巨頭阿迪達斯近日也表示,因旗下銳步在美國和拉丁美洲市場表現虛弱,相較分析師之前預測的2860萬歐元的利潤,該公司第四季度運營虧損超過2.39億歐元。在業界看來,阿迪達斯的表現也符合行業趨勢。中國運動服飾用品消費的疲軟已從本土品牌延伸至國際品牌,國內外品牌都因遭遇行業增長瓶頸而進入調整期。
國內方面,日前,匹克發布2012年年報,去年營收29.0億元,同比降37.5%;凈利為3.1億元,同比降幅達60%。2013年第二季度訂單金額數據則同比下降20%-30%;361°公布的2012年年報顯示,其去年營收為49.5億元,同比下降約11%;凈利為7.15億元,同比下滑約38%。
庫存量大并且服裝訂單量減少,各品牌集體遭遇寒冬。為了改革渠道和消化庫存,打折潮、關店潮開始上演。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運動品牌普遍打折的同時,李寧、安踏、匹克等先后傳出關店的消息。對于這些體育品牌而言,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中,最痛苦的過程就是清理庫存。
記者探訪運動專賣關店打折力度驚人
據市民崔先生回憶,長期以來,很多國內運動品牌在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師范大學周圍開設專賣店,“那時候,穿一身專賣店的運動服,在同學面前倍有面子。”但近幾年,幾乎所有品牌的專賣店紛紛做出降價或折扣宣傳,有的品牌甚至做出買一贈二的低價促銷活動。而山東藝術學院周圍的幾家李寧專賣店現都已消失,唯一一家李寧折扣店雖然在經營,但與往年相比,客流量大幅減少。
崔先生表示,早些年,李寧產品的價格比大多數國產運動品牌都要高出不少,相比耐克、阿迪達斯也未便宜很多,所以有的消費者加價購買國際品牌,有的則購買國產品牌以圖實惠,李寧成為國產與國際品牌之間的尷尬地帶。
3月10日,記者走訪多家耐克換季優惠店以及市區部分商超發現,部分耐克門店的折扣力度低至3折,阿迪達斯部分服飾5折,國內運動品牌也加大了促銷力度,361°、鴻星爾克等品牌春季新款已打出“滿200減60”、“5—8折起”等優惠活動。
在天橋區一家耐克換季優惠店內,所有的運動鞋和衣服都掛上“3—7折”的標簽,吸引不少市民紛紛駐足“淘寶”。“折算下來,一件耐克衛衣137元,一雙跑步鞋399元。”市民董女士興奮地向記者展示“戰利品”。據該店工作人員介紹,折扣一般保持在5折左右,多是換季或者樣式過時的衣服。“像經典款有如此大力度的折扣,其實很少見。”
如此計算下來,耐克一雙運動鞋原價若在1000元,折扣后也就在300-500元,這個價格無疑將對國內其他品牌的運動鞋造成極大沖擊。“不管是國內品牌還是國際品牌,現在都面臨高庫存的壓力,只能通過促銷排壓。”恒隆廣場某家國內運動品牌專賣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內品牌在耐克等國際品牌的“強力促銷”下,尤其難以應對。
渠道擴張神話破滅運動品牌亟待轉型
“經濟形勢低迷,消費欲求不高,導致體育運動品牌遭遇瓶頸,去年的銷售額比往年縮水約三成。”一位國產運動品牌代理商告訴記者。但業內人士肖女士卻認為,疲軟的經濟環境只是加速問題的暴露而已。對于李寧、安踏等國內運動品牌而言,幾乎毫無差異的產品結構和營銷模式才是罪魁禍首。“在博弈戰中,促銷打折只是緩解庫存的一種有效方式,積極調整才是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
知名鞋服行業專家馬崗曾表示“得渠道者得天下”,銷售渠道的不斷擴張使得各個品牌的銷量直線上漲,反映在其營業額以及凈利潤上,也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
一位行業內品牌管理資深人士表示,從2012年的情況中不難分析出,門店規模的縮減導致銷售量應聲下跌,進而對企業的利潤以及盈利能力造成連鎖反應,運動品牌依靠渠道擴張取得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經歷了粗放式的增長后,運動品牌正在為幾年前的大肆擴張買單,“前幾年都是粗放式擴張帶動業績增長,現在已達超飽和狀態”,運動品牌應該將更多的目光轉向精細化運作,包括產品、渠道、營銷等各方面的細化,就渠道而言,運動品牌的目光應該更多地關注單店盈利能力的增長,在渠道規模增長遭遇瓶頸的情況下,通過單店質量的提升來彌補數量上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