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無印良品這樣一個背有太多光環的品牌,已經有太多關于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討論。但是對于他們的店鋪陳列,卻鮮有非常專業的評價。后臺也有小伙伴留言想要社長說一說它家的陳列,那今天社長就來給大家八一八......
MUJIの店鋪逼格是怎樣煉成的
1、海報體現著 MUJI 的靈魂
在1980年到2003年的這段時間里,設計簡單、表達直白的海報是無印良品最主要的宣傳手段。所以,每一張海報都能反映很多信息,包括那一個時期的品牌定位、產品類別,甚至是企業的發展階段。
這是MUJI品牌1980年問世后,掛在店里的第一款海報。幾個日文大字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便宜是有原因的”,表現了無印良品在日本市場物美價廉的品牌定位。
▲背景里密密麻麻的小字則是當時所有的商品信息,包括材料、售價、產地等等。操作的好處是節省了銷售員工的溝通成本,提高了商品銷售服務的自助功能。
▲1981年的“愛無需美化”,誕生在無印良品剛出童裝產品線的時候,于是海報上有了嬰兒插畫。
“三文魚全身都是三文魚”的海報,則用來介紹同年的全部食品類產品。海報設計正值全日本主張節約、鼓勵消費的時期,于是無印良品就打出了三文魚全身都是寶的概念。
▲直白的語言恰恰又體現出日本企業的“實用精神”——將自己想說的話直接說出來,不需要任何多余地修飾。
另外,不得不說,無印良品對一些初創時期就定下的品牌理念的堅持也能從海報及宣傳策略中看出來。比如1983年海報中“自然、當然、無印”的主題,在2014年就又被重新拿出來作為當年的宣傳主題。
▲1983年海報
▲2014年海報
在宣傳電子化的時代里,紙質海報依然是muji的宣傳渠道之一,muji也一直希望用最簡單的圖像和文字表達他們的理念,讓你從這份簡單中看見真實的MUJI。
2、通過色彩所呈現出的設計哲學
當你第一次進入無印良品時,是不是覺著既輕柔又有格調,感覺很舒服?
無印良品的店面,基本上你眼前的色彩是上面這樣的。日本人的審美就是追求自然的。生活節奏那么快本來就很緊迫了,你還讓我看鮮艷的色?肯定不行!更重要的是,通過色彩,無印良品完成了自身品牌信息的傳達。安定,親切,平和。
產品方面呢?來,咱們抓取100件無印良品產品樣本。
下面用面積可以代表色彩的分布數量,總結出色彩分布了有木有,
日本的色名最早就起源于白、青、赤、黑四色,而你發現沒這幾種顏色,也就是無印良品色彩體系的基本主題了。
信息傳達的目的并不是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來吸引人們的注意,而是要慢慢地滲透到五官中去。在人們還沒注意到其存在時,成熟、隱秘、精密、有力的傳達已經悄然完成了。——原研哉。
3、門店入口的講究
逛過那么多次muji,你仔細觀察過MUJI門店入口的陳列嗎?
在賣場的入口區域,是高度50-60CM的高低展桌,以疊裝的形式陳列當季最適銷的商品。而對于陳列師及管理人員來說,這每一個細致的陳列細節都是包含著反復的推敲。
MUJI 的陳列工作最早會與開發部的溝通,后者會向商品視覺企劃(VMD)提供基本的消費情報,包括商場周邊環境、商圈內零售銷售額、區域消費者年齡層次及男女比例、商場的客流動向,以及周邊是商區、居住區還是學區等細節。
VMD則據此確定門店每塊陳列區域所展示的商品種類及數量。如果消費主要群體為女性,VMD便會在門店入口出擺放女裝及美容護膚產品,若商圈附近擁有兒童娛樂設施,文具類商品的陳列則會更顯眼。
有些 MUJI 店鋪櫥窗還是最為重要的廣告空間,MUJI的櫥窗如同它的商品設計一樣簡單,向顧客傳遞商家最有價值的銷售信息。
在櫥窗中,品牌所傳遞的信息是實際的商品搭配,盡量完整地告訴顧客,可以在賣場中獲得的主要商品,以及它們之間的搭配關系。
所以,服裝服飾和家居用品會一起以組合搭配的方式出現在櫥窗之中。有些顧客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櫥窗缺乏創意,但這恰恰是日本禪學中的“無”的境界。
4、店鋪內的陳列哲學
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少的國家,所以MUJI很多設計都因遵循極簡的理念而著稱?!白非蟮牟皇恰@樣好’,而是‘這樣就好’?!皹O簡生活”的理念更是體現在陳列設計的極簡及便利性上。
MUJI店鋪的空間規劃按照品類分區原則,首先根據商品品類結構,劃分大品類貨區,之后根據就近原則與搭配原則,進行小品類貨區規劃。
這樣劃分的優點很明顯:對于顧客來說,賣場視野秩序井然,便于分類尋找所需商品;對于商家來說,可以使現場的貨品管控更加清晰可控,便于計劃、整理與反饋,同時提高售貨的效率和終端的形象。
在MUJI的商店里,每個商品都有屬于自己的精確坐標。所有商品的擺放必須遵循從左至右依次由淺入深、由小到大的基本陳列規則。
商品與貨架、商品與道具的無縫融合,飽滿感帶給顧客強烈的視覺沖擊,一步步激發人們掏腰包的欲望。
MUJI 板墻層板與就近的側掛產品是尺碼補充和搭配的關系,MUJI單品出樣的尺碼原則是全碼出樣,但不是UNIQLO的全量展示,這樣可以保證一定的空置空間,不至于讓顧客感到過份緊張和壓抑。
放置包袋的貨架集中展示這個品類,如同超市的貨架一樣,做到便于顧客瀏覽、挑選和拿取。翻動較頻繁的產品陳列在顧客伸手省力的位置,相對較少觸動的產品陳列在最高或最低的位置。
案例1
MUJI的男女模特出樣的產品看似是最基礎的,但卻是最經典的MUJI款式,幾乎每一季都會出現的中性色和原色面料的衣服
分析1.陳列師將第一視覺觀察點設在展示墻面最頂層的“廣告”區域位(200com-250cm),以產品半模出樣為主、并搭配包具、帽子等生活配飾、完整且立體的展示了一個人生活中的穿著需求,從上到下角度完整、極具空間感。
分析2.第二個視覺觀察點是中層正面出樣、將產品正面效果展示給顧客、因展示面積較大,適合展示服裝的款式、花色圖案及設計特點、視覺效果突出。
分析3.第三視覺觀察點是中部的層板與下部的疊裝。中部層板所展示的可多變組合搭配的配飾產品以及價格導視宣傳,將整體展示墻面變得豐富且極具搭配組合想象、下部的疊裝起到儲貨的作用、符合無印良品單品陳列的原則。
案例2
分析1:墻面整體分為三部分。上部為產品立模組合出樣、中部是正掛、產品配飾、和價格導視牌,下部是側掛以及疊裝。
分析2:整面墻采用了對稱式構圖、上部的兩組立式半模完全對稱展示、中部和下部是同樣形式的組合區域重復展示。
分析3:中部的層板在整體墻面中可以上下左右呼應,如果缺少了這部分,展示面就會顯得擁擠,同樣也活躍了組合搭配氣氛、連接周圍起到嫁接的作用。這樣的墻面隨著長度的增加可以無限的延展下去、而顧客也不會因為大量的重復感覺到枯燥。
MUJI的商品哲學是像空氣和水一樣的存在。“幾千件產品,從包裝到標牌,到整個標識系統,好像也沒做什么設計,但是整體上一看就會認得,它有MUJI的性格?!?/P>
5、從賣雜貨到販賣“生活方式”
實際上 MUJI 雜貨的“雜”并不是沒有生活邏輯的零散,而是以某種生活方式所影響的生活場景的完整性。
在大部分的MUJI賣場中,文具品類的商品都以中島展臺的形式出現在收銀區附近。由于品牌本身的文化氣息較重,目標顧客意識喜愛閱讀與思考的知識階層,文具用品很容易與顧客建立緊密的關系與情感。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文具品類是MUJI重要的小配件商品,很容易實現連帶銷售,出現在客單中的平均連帶率最高,如同某些時裝專門賣場的配飾小件一般,很多年輕消費者往往是通過購買這些單價較低的小件商品從而開始認識品牌的。
在價格結構中,MUJI的高價位產品集中在家具與室內裝飾品類中。所以家具和裝飾品被集中陳列在賣場中央,形成重點推薦,并以品牌的生活哲學為氛圍基礎,簡潔實用,鼓勵顧客接近了解與實際體驗。
總的來說MUJI的 陳列,既有超市雜貨陳列的特點,又具有服裝服飾賣場陳列的原則,同時還運用了一定的家具賣場陳列方法。
這種陳列方式就是典型的生活方式陳列,當一家店不僅僅是一個售賣的場所,這里不光有需要的商品,還寄存著逛店人的夢想,這樣的店就充滿了溫度與暖情。
6、一本指南引發的變革
MUJI 新開門店最辛苦的工作便是陳列,每個門店要為此耗費一至三周時間。所以有時,一個完善細致的陳列管理思維可以支撐起一個品牌。
在無印良品店鋪中有五種衣架,指南里將每種衣架使用時的注意點都配上照片進行了說明。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客人無論走進哪家店鋪,都能感受到同樣的氛圍,得到同樣的服務。或許有人會認為:“連那種小事都要規定,太麻煩了。工作中全是條條框框”。
但你有所不知的是這一切標準化背后的故事。
2000年無印良品深陷谷底時,臨危受命擔任社長的松井忠三并未采取削減工資、大幅裁員的方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相反,他將全日本107家直營店悉數探訪了一遍。
深入一線探訪后,松井忠三發現,100個店長竟然會有100種擺放產品的方式,讓他大為吃驚。
他領悟,公司運營不依賴個人,而應依賴制度,一套健全的制度能激發每個人發揮自己作用,無論個人能力高低。如果無印良品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標準化的制度,那么員工之間的銷售業績差異將不超過10%。
制度改革的成果,最終匯聚于一部厚厚的指導手冊《MUJI GRAM》。正因為這份指南的事無巨細,所以MUJI的員工,所有的工作經驗都可以從手冊說明中獲得,無需請教。之后muji業績迅速回升。
總結
總而言之,無印良品能夠通過自身的空間營造能力和商品陳列設計能力,向市場默默傳遞生活價值觀和空間故事哲學。這種“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超級陳列術,恰恰無聲無息的強化了它的品牌力量和性格。而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