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媒報道,日本生活方式品牌“無印良品(Muji)”的母公司良品計劃決定在2015年8月以后,將在中國銷售的衣物等約260個品類的商品價格平均下調20%。據悉此舉是希望降價擴大消費層,吸引更多消費者。
降價的具體計劃為:無印良品將在8月下調118個品類、12月將下調145個品類的商品價格,平均降幅達20%。據介紹為了降價后保證利潤,2015年Muji服裝有60%是在東盟國家進行生產的,這一比例將繼續擴大。
而此前,就在2014年秋季,Muji也曾對其107個品類商品平均降價17.5%。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降價兩次,可見品牌決策者對于拓展市場的強烈訴求,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生活方式”市場競爭的激烈。
奢侈品牌擴大經營范圍 開始販售生活方式
近日Gucci在中國上海開設了其全球首家餐廳引發關注,而據悉 LV、Prada、愛馬仕、RalphLauren等奢侈品牌也都曾涉足食品餐飲業務;5月,香奈兒全球首家Spa水療中心將位于巴黎的麗茲酒店開業。
除了頂級奢牌的這些跨界經營之舉,輕奢品牌產品線的擴張確實能夠引起Muji原有消費階層的注目。紐約的輕奢侈品牌Kate Spade公開了即將在下半年面市的產品計劃,意味著其將打造全面的生活方式品牌——據說可以承包你的家。這份產品計劃中,可以看到童裝、瑜伽服等服飾類產品,還有覆蓋餐具、家具、墻紙、衛浴用品的家居線。
結合Prada、Chanel、Gucci、SK-2、雅詩蘭黛等高端品牌近幾個月降低在華售價的現象,這種“搞副業”的舉措顯然是一種深挖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嘗試。一旦消費者對這些品牌的“副業”產生認同,那么“生活方式”這一市場將擺脫之前不溫不火的狀態,正式進入高中低端俱全的競爭格局。Muji這類走“格調”路線的生活方式品牌將面臨由藍海到紅海的轉變。
快時尚利用天然優勢 涉獵時尚周邊家居
今年四月,ZARA HOME在日本東京開設亞洲首間旗艦店,超過700平方米的店鋪將陳列全系列商品。ZARA HOME于2003年成立,銷售床上用品、各類餐具和個人護理用品,至今在超過47個國家擁有400家以上店鋪。
ZARA HOME開設以來,家居系列很快成為了快時尚新的競爭熱點。和Zara Home不同,H&M并沒有開設獨立的家居門店,而是作為旗艦店的一部分辟出單獨區域,從而以更低成本快速擴張。H&M家居系列于2014年1月正式登陸中國市場,首批售賣店選址為北京悠唐廣場、上海南京西路、蘇州觀前街以及成都IFS國金中心門店,并將于之后進入沈陽市場。僅一年多的時間,H&M Home在中國已經進入十余家門店。
快時尚本就具有品類多樣的特質,由服飾鞋帽擴張到家居及個人用品基本沒有轉型帶來的突兀之感;由于原本的知名度及實體店鋪多等因素,消費者容易接受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新的品類。相對親民的價格更是快時尚品牌做“生活方式”對Muji一個潛在威脅因素。
原有及新興生活方式品牌的競爭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眾多原本小眾的生活方式品牌正在被更多的消費者所認識。原因有城市消費者越發注重生活品味的趨勢,以及媒體的普及等。失物招領LOST&FOUND、山行SHANXING、Normann、emoi等品牌的設計給了消費者諸多選擇。
在10年前Muji剛進入中國市場之時,以其無意識設計、極簡主義、崇尚自然等理念贏得了一批忠實的消費群體:盡管溢價不低,消費者仍然心甘情愿為“情懷”買單。然而隨著這種模式的走紅,Muji確實不再是此類領域中一家獨大的品牌了。另外價格更加親民的宜家等同樣有著獨特理念的品牌也一直在發展。
最新的公告顯示Muji今年3-5月在華銷售額為112億日元,大漲94%,在此情況下仍然大規模降價顯示了品牌在擴大消費群和維持溢價之間的博弈選擇。在同類選擇日漸增多、快時尚和奢牌加入“混戰”的情況下,“生活方式”這塊蛋糕的分法將會有變化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