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關注國際小眾品牌的中國消費者有何特征?
問題2:作為時尚買手,如何幫助客戶實現利益最大化?
問題3:運作國際小眾品牌遇到的瓶頸是什么?
問題4:國際小眾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如何?
“現在是國際小眾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最佳時期?!?
英善形象管理公司 買手 李初萌
目前,國內市場上國際一線品牌已經趨于飽和狀態。在消費者消費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中國時尚界需要新的力量。與國內企業相比,國際品牌更能夠接觸到最新的潮流趨勢,對流行的把控能力也比國內企業要強,而且與其合作的面輔料供應商也會為其提供參考意見。作為國際買手,眼光要放得長遠些。我相信通過長期的培植和推廣,這些國外品牌會逐漸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等到那時,曾經將這些國外品牌引進來的中國買手就會獲益良多。
據我觀察,購買國際小眾品牌的消費者,是有能力消費國際奢侈品的,他們之所以選擇小眾品牌是為了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這部分群體有別于工薪階層,工薪階層可能更愿意花同等價錢購買一線大牌的過季貨品,這與消費能力和心理都有關系。我們的目標消費群體主要是藝術家或者企業高管。針對這樣的中高端市場,我們的服裝單件價格定位在2000~8000元。
一個稱職的買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客戶實現利益最大化。我在采購時,主要是看品牌服裝的性價比,并對材質、做工和適用場合進行分析,按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對產品需求作出劃分,制定出合理且能保證我們收益的價位。
“一些國外服裝成本高、名氣小,價格難推高?!?
武漢瑞慕服飾有限公司 買手 李曉旭
每年我都會進行4次采購,其中有兩次在國外,采購目標是歐美的高街女裝。我覺得現階段的買手并不是很好做。原因有幾個,當然最主要的是與經濟形勢有關,大環境不好的話,我們的產品價格就提不上去,利潤率自然低。其次就是淘寶等線上商城的擠壓,還有一個原因在于服裝圈里的抄襲和同質化現象太嚴重。這種現象在國內市場比較突出,有可能某個大牌剛一發布新款,緊接著就會有企業按照相同款式打樣,只不過面料材質和印花水平要差一些。
在國外采購的話,成本是比較高的。除了通關費用以外,進口關稅、增值稅以及營業稅都是需要考慮在內的。我有個朋友在北京建外SOHO開了買手店,她的服裝基本上就是從歐洲買過來的,但是毛利率也就1.7~2倍左右。歐洲一些品牌的服裝,從面料到款式都是不錯的,但其設計師或者是品牌不是很有名氣,所以我們在國內出售的價格也就提不上去。還有一些大型的買手店,生意也不是很好做,不過他們有天使投資人,所以資金上的事情并沒有成為最大困擾。
“靠國外品牌吸睛,賣國內產品賺錢。”
某全球設計師品牌代購網站 買手 張俊耀
我現在經手的產品主要是飾品和一些個性化的服裝。我們網站的經營模式主要是挖掘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品牌,將其產品圖片和設計理念發布到網站上進行預售,如果有中國買家感興趣,我們再向國外的生產商下單。對于有起訂量的產品,我們需要湊單,如果沒有要求,我們就可以直接下單。有時1~2件的訂單我們也做。這種經營模式的優勢在于不用建設倉庫,也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我們網站注重的是找比較有特點的設計師產品,因為現在太多網站在做大牌代購,而國外的設計師品牌代購似乎還是一塊處女地,所以我們希望在此尋找到差異化的競爭力。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分析目標消費群體的喜好,他們所能承受的心理價位。并且也要考慮采購成本,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網站的贏利。
實話實說,其實網站上賣得好的,或者說能幫網站賺錢的還是國內設計師品牌的產品,國際設計師品牌的產品價位偏高,而且款式不完全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所以銷路也一般。主要還是靠這些國際品牌打響網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潮人的目光。
我現在正聯絡法國的一個服裝品牌,這家主要是做基本款T恤,但印花非常有特點。該品牌在中國的代理是一家香港公司,我們也想過直接與品牌商取得聯系,以此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采購成本。但對于我們這種每單只有幾件的訂貨商來說,有些國外品牌會覺得不值得將代理權交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