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如日中天的運動品牌“李寧”正在“走下神壇”。自2012年7月引入新的管理團隊以來,李寧公司的轉型可謂加碼再加碼。不久前,轉型兩年后的李寧公司宣布了2014年上半年業績,集團上半年實現收入31.37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8.0%,毛利潤14億元,同比上漲10.51%。不過,虧損由去年同期的1.84億元擴大至5.86億元。
再看同行數據,今年上半年,安踏體育的營收是41.2億元,同比增長22.4%,凈利潤達8.03億元,同比增長28.3%,毛利率至45.1%。此外,361、匹克等品牌的情況也相當不錯。
對比之下,李寧的表現略顯遜色。
一個品牌、一種風格可以暢銷多年的時代早已過去。自1994年創辦以來一直穩坐國內運動品牌頭把交椅的李寧,也不得不經歷今天的“高開低走”。
李寧官方人士曾表示,公司執行變革計劃時進行的前期投資,包括直銷網絡擴張及核心體育營銷資源的投入,同時,清理渠道庫存過后,公司減少了批發銷售。此外,還有大量一次性費用的計提,其中包括呆賬撥備、關閉旗艦店等費用。
不過,真正的原因遠不止此。
盡管2003年遭耐克和阿迪達斯入侵, 又逢361、特步等品牌的崛起,它們瓜分了中國的運動品牌市場。雖然在內憂外患之下,但問題更出在李寧公司自己身上。
在對“體操王子”民族標簽的肯定態度下,國民對李寧品牌的認同度曾居高不下,這是多年來李寧在國內能過上“閉著眼睛都能賺錢”日子的重要原因。而隨著對這種民族印記頗為認同的上一代的逐漸老去,以及新一代體育明星的不斷成長,“體操王子”的民族標簽功能也漸漸消耗殆盡。
除此之外,“在產品功能研發、設計實力上缺乏核心競爭力”被業內人士概括為主要原因,而且2010年李寧公司更換LOGO和口號、提出新理念、目標受眾鎖定90后的做法,給了公司沉重一擊。
需要弄明白的是,70后、80后才是李寧主要的忠實顧客群,這樣貿然修改品牌定位,很有可能會傷到這批忠實顧客的心。后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可能變成了現實。
更糟糕的是,90后并沒有為李寧的定位變化買賬。這場營銷策略的變更造成了李寧庫存激增的嚴重后果。此后,在各大商場,李寧的超優惠打折活動隨處可見,大大損害了此前的品牌形象。
事實上,李寧的轉型陣痛,也是中國傳統品牌的共同問題。在行業競爭日益加大的情況下,轉型是必要的,但是,什么才是清晰、準確的市場定位,恐怕所有亟待轉型的企業都要好好地思量一番。
例如,瞄準年輕人的定位本身沒有錯,這要和“快時尚”流行和電商崛起的大環境聯系起來思考。就拿快時尚來說,如今的消費者更傾向于個性化的消費口味和快節奏的生活感受,李寧轉型背后,更需要實力為其撐腰。
據了解,李寧產品的產銷周期是15個月,在業內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快時尚品牌的速度更加驚人:GAP為90天,H&M為21 天,ZARA的櫥窗每20天換一次新款……可能有人認為,運動品牌和其他類型服裝不同,對快時尚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試想,如果李寧開發出領先同行的相對較快的產銷模式,那么過季打折還會成為制約其在新款銷售上持續發力的因素嗎?
其實,轉型中定位不準確、迷失自我的例子并不少,蘇寧的全品類戰略就曾讓其模糊了家電產品、3C產品、母嬰產品三大優勢。如今,李寧正在步入攻堅期,蘇寧也正重新找回核心競爭力,不少傳統行業企業都在經歷類似的階段。不論轉型前立下怎樣的豪言壯語賺吆喝,不論以何種方式找回曾是霸主的市場,對于亟待轉型的企業們,核心競爭力,以及準確的市場定位方向,更能在轉型遭遇陣痛時給予企業和市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