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意大利某電視臺日前曝光了老牌奢侈品Gucci售價1000歐元的手袋組裝成本僅24歐元。無獨有偶,一篇聲稱“LV批量制造成本在200元左右”的文章也在網絡上流傳。在此帶動下,網絡上對于購買奢侈品者的嘲笑和對奢侈品定價過高的質疑也迅速擴散開來。
但筆者認為這種討論沒有任何意義。我們知道了LV的包生產成本只有200塊又能怎樣,這就好比我們知道iphone6的成本只有216美元一樣,對方的售價并不會因為成產成本低而發生改變。相反,當價格很高,搶購者卻依然為了買到而打破頭時,不提高價格就算好的了,傻子才會降價。
誠然,價值規律是沒錯的,但是在生產成本決定價格的同時不要忘了,使用價值也決定了商品售價。對于奢侈品而言,其使用價值早已超越了物品本身。一個女孩省吃儉用購買LV包,她并不是真的要用這個包來裝自己薄的可憐的錢包和鑰匙,而是要用這個包獲得虛榮感,獲得周圍人群的關注,獲得滿足。這雖然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但也并不是值得批判的事情。因為虛榮和愛美是從人類在身上畫上第一筆圖騰時就存在的事物。
不得不說,奢侈品一直是消費品中另類的存在,它存在的本身是人類感性消費的結果。那么既然如此,理性地去討論一筆感性的消費就顯得毫無必要。何況奢侈品不同于中國工廠批量生產出來的生活商品,生產成本只占去了其成本的一小部分。在成產成本之外,奢侈品廠商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在世界各知名商業區黃金地段和位置開設鋪面,還要邀請知名時尚人物為其做宣傳,娛樂圈各種盛大的活動也都要繳納高門檻入場費參上一腳。可以說,奢侈品的成本大頭在其形象維護和宣傳上,而消費者認可的也正是這一點,他們所買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其高大上的形象。
這對于自幼接受馬克思主義經濟價值理論的國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特別是那些買東西看質量的大媽們更難理解,因為大部分中國人購物總是將物理用途放在首位的。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2000年之后的這一波造富運動,中國快速崛起了一批中產階級和富人,他們迫切的需要在生活用品上將自己與原先所處的階層區分開來,用商品將自己的地位和社會等級清楚的標示出來。這種需求在社會階層快速發生變動,特別是富裕群體快速增長時是很龐大的,也是巨大的商機。
筆者認為中國企業應當認識到這種商機,并積極的參與進來。我們總是停留在童叟無欺和物美價廉的層面上,覺得那些賣高價賺巨額利潤的企業是在掙黑心錢,這無疑是落后的經濟觀念。最近美國還新冒出來一個企業,賣一個冠以健康果蔬營養等名頭的電器,價格近萬元,其實壓根就是一個榨汁機。然而這超貴的榨汁機在中國卻賣的火熱,好評者留言不是說質量多好,而是紛紛說這個企業有嚴格的管理,絕不降價。這種態度在除了感嘆國人智商之外,其商業層面也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
最后,直接點來說,既然人家都說中國是“人傻錢多速來”了,我們還不趕緊占領這個市場,眼睜睜的看著錢被對方賺走,那我們豈不是宋公及楚人戰于泓,也成了愚蠢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