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開始,韓國服裝品牌大舉進駐中國市場,有些品牌歷經萬般探索,在終究“摸不清”中國消費者的情況下下“悶悶而歸”,而有些品牌成功地適應了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找準渠道后穩扎穩打留了下來。
中國服裝市場規模龐大,韓國服裝企業在幾年前大舉進入,但是許多韓國的服裝企業并未在中國獲得預期的收益。大浪淘沙之后,韓國服裝企業只留下一些實力雄厚的品牌,在中國市場迅速擴張。而另外一些品牌,或多或少地遭遇了瓶頸之后“折戟而歸” ,深究其原因,和渠道密切相關,在品牌電商化的大浪潮中,一旦有品牌掉隊,也就只好退回韓國本土了。
通過市場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發展較好的韓國服裝品牌大體集中在以下幾個陣營:
1、大集團支撐的陣營:如衣戀集團旗下的Teenie Weenie維尼熊、ELAND、ROEM、SCOFIELD、EnC等品牌,三星第一毛織旗下的濱波、Rapido、GALAXY、FUBU等品牌,LG時裝旗下的HAZZYS、TNGT等品牌。
2、專注服裝領域的陣營:如Basic House、on&on、KOLON SPORT、歐時力等品牌。
3、以互聯網為主強勢入駐的陣營:Stylenada、Naning9、Cherrykoko、Styleberry等品牌。
深究這些品牌穩穩扎根中國市場,搶占市場份額的原因,除了成功的品牌營銷,過硬的品牌質量以及深入人心的優質服務和用戶體驗,想必也和銷售渠道有莫大的關系,傳統的線下銷售在近兩年頻遭滑鐵盧,韓國的一眾品牌也紛紛開始電商化,開設線上旗艦店,而這些線上旗艦店已經從最初的用于清理庫存的功能慢慢過渡到展示品牌形象、上新首發、老客戶回饋等多項重要的品牌發展功能。
據業內消息統計,在過去的全民狂歡慶典“雙十一”大戰當天,僅衣戀集團旗下的ELAND單個品牌在天貓的銷售額就高達兩千五百多萬,而ROEM單個品牌在天貓的銷售額也達到一千兩百多萬,可謂是品牌電商化收益非常具體的體現了。
而回頭看韓都衣舍,短短幾年內已然從山寨轉正,蛻變成了雙十一女裝銷量冠軍,成了韓系品牌的代表。那么,韓國的服裝品牌是否也該敲響警鐘,加速品牌電商化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