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穿行在城市大街小巷,基本上都能看到,各大運動品牌賣場或者專賣店的顯眼位置上,一直擺著打折信息。”消費者小趙的話至少反映了兩個信息,本土運動品牌的店面多了,打折也多了。
不少細心的消費者發現,無論是安踏、特步、匹克還是361度,2012年的新品都能夠打7折、8折,而一些2011年的樣式,甚至以3折出售。
“前幾年較少看到新品大幅打折銷售的情況。而從2012年開端,這種打折銷售的情況滿大街都是。”一位熟稔運動鞋服企業的經銷商告訴記者,在這波競相打折銷售的熱鬧現象幕后,暗藏著一個事實:不少運動品牌正在以壓低價格來追求銷量。
調查發現,2012年以來,幾乎所有的運動品牌店都在進行大規模、大幅度的打折促銷活動。從衣帽到鞋襪、從夏裝到秋冬裝、從新品到換季裝,幾乎全年都在打折中。
從2000年開始,運動品牌迎來行業的“黃金十年”。除了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十年外,還搭上了北京奧運會這趟快車,李寧在2009年以83.87億元的年銷售額更是首超阿迪達斯,成為行業第二名。安踏、匹克等眾多品牌也開始享受整個行業的“紅利大蛋糕”。
然而,幸福來得快,去得也急。從2008年到2012年,奧運周期剛走完一輪,本土運動品牌就集體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狼”多“肉”少
“品牌林立,數量大增,而市場卻在經過一輪大規模發展后迅速放緩。”匹克公關總監劉翔表示,本土體育用品行業經過10年高速增長,現今有多達數百家品牌蜂擁而入。
匹克的大本營泉州特別是其下屬的晉江地區,由于擁有安踏、特步、361度、鴻星爾克、匹克、喬丹、美克、康踏、德爾惠、賽琪、喜得龍、金萊克等眾多運動品牌企業,而成為本土運動品牌的最大匯合地。
據晉江市政府部門的數據介紹,晉江現在共有鞋類生產企業近3000家,年產鞋達10億雙左右,產值超過700億元。其中運動、旅行鞋占全國總產量的40%、世界總產量的20%。粗略估計,僅泉州和晉江生產的運動鞋,一年就在5億雙以上,生產能力特別突出。
然而,受國內外宏觀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總體消費呈現疲軟態勢,作為“非必需品”的運動產品的客流量卻在減少,加之租金、勞動力、原料等成本持續上漲等方方面面的壓力“黑云壓城”,運動品牌的日子并不好過。
2012年8月10日,安踏率先公布了公司2012年半年報,上半年營業額39.34億元,同比下跌11.6%,凈利同比下跌17%。
安踏只是開了一個頭。
2012年8月22日,361度、匹克、特步三大本土運動品牌同時發布的半年報業績,把目前運動品牌企業所面臨的市場困境徹底暴露出來:361度上半年營業額28.69億元,同比下降9.9%,凈利潤5.96億元,同比下降22.9%;匹克上半年業績下滑更大,其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凈利同比減少43.3%;特步僥幸過關,但其2012年上半年報中凈利也只保持了0.3%的增幅。
有業內人士分析,本土一些知名運動品牌遭遇了發展瓶頸,主要還是自身的內部問題。由于產品嚴重同質化導致競爭激烈,中低端產品相對過剩,而高端市場又久攻不下,成為其發展的頑疾。
特別是近幾年來,本土運動品牌在經營過程中,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各品牌產品,在市場上模仿速度也非常快,幾乎要不了多久,“差不多”的新品就會出現在各個競爭對手的店內,讓消費者無所適從,也縮短了商家新產品的市場周期,降低了競爭能力。
“大部分產品差不多,只是LOGO不同,甚至LOGO都很像”。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坦言,本土運動品牌一開始都是在模仿,模仿國外大牌,也在彼此模仿。“你有耐克,我有匹克、鴻星爾克、美克、飛克;你有銳步,我有特步;你叫安踏,我叫康踏、銳踏、耐踏、新踏、穩踏、建踏……”
事實上,不僅僅是產品的同質化,經銷模式、分銷渠道、促銷手段等一切競爭要素的同質化都在終端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弊病使本土運動品牌店很難“一枝獨秀”。
除了自身的問題,外國運動巨頭咄咄逼人、“得寸進尺”也是本土運動品牌遭遇困難的重要原因。
受國外歐美等主要市場需求減弱的影響,具有雄厚研發能力和豐富銷售經驗的歐美知名運動品牌近來加快了在新興市場“攻城略地”的力度,不斷加強針對中國市場的研發和營銷投入,并加大向本土運動品牌賴以生存的三四線城市傾斜。
此外,隨著中國運動產品消費需求市場增長放緩,外國知名品牌還時不時地“放下身段”,降低價格來吸引中低收入消費者。
近期,耐克發布了截至2012年11月30日的第二財季報告顯示,其凈利潤3.84億美元,同比大降18%,而中國區業務無論是銷售業績還是訂單數量均出現下滑。迫于中國運動品牌的競爭,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也開始促銷戰,頻繁打折出售產品。
今年在不少商場內,消費者可以經常看到像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洋運動品牌也開始頻繁打折出售其產品。
而在耐克的網絡官方商城,記者也看到部分耐克運動服飾和鞋子正在打6-7折不等。從交易記錄看,不少商品仍顯示是2011年的庫存舊款。而在阿迪達斯的天貓官方旗艦店,打折幅度更加厲害,從4折到9折不等。
“很多經銷商都是4.5折拿的貨,現在這么低的折扣,基本都是虧本在賣。”專門為運動服飾品牌搭建促銷平臺的名購總經理江忠表示,今年他搞了幾場促銷專場,耐克、阿迪的經銷商都有參與,而且促銷力度非常大,意欲“搶食”本土運動品牌視為“生命線”的中低端市場。
時勢造“英雄”
“競爭加劇,調整也就成了必然。”匹克公關總監劉翔表示,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后的迅猛擴張和“粗放式”發展,2012年多家本土運動品牌渠道庫存壓力加劇、終端零售利潤率進一步下降,以往跑馬圈地,以規模取勝的方式已無法繼續,想要破繭重生,進行深度調整,重新洗牌或將不可避免。
他認為,競爭之下必然會優勝劣汰,一些實力小、品牌資源少、定位不清晰、管理不規范的品牌,或競爭力差的品牌將逐漸退出市場。
“目前共有10多家運動品牌經營得還不錯,但經過這一輪洗牌,行業產能過剩將有效調整。”安踏有限公司首席行政官丁世忠也坦言,未來5年內,能夠生存下來的運動品牌還會不少,但是經營得好的本土運動品牌有5家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中國運動品牌業績下降也是正常的,任何行業都有高速發展期和調整期,不能說經歷調整就代表它整體不行了。”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設計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王永進表示,本土運動品牌伴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東風,需求出現井噴式增長。當時,國際品牌主要在一二線城市銷售,三四線城市是空白,市場非常巨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一大批國產品牌迅速起來了。但現在,擴張到了一個飽和狀態,必然要有一個調整期。
“小的、適應力差的運動品牌消亡也不見得是徹底消失了,而是變得‘活著的品牌’的合作伙伴或者配套生產企業。”一家本土運動品牌的經銷商林澤旺告訴記者,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強者更強,像國際巨頭耐克、阿迪達斯都是經過激烈競爭最終勝出的王者,中國也到了需要王者的時候了。
他表示,如今消費者對品牌及產品的選擇面增多,消費習慣越來越個性化,這需要企業在戰略、產品和市場營銷策略方面靈活應變。一些市場反應慢的企業將面臨被邊緣化或被淘汰的局面。
“你看,國外運動品牌現在基本上就剩下耐克、阿迪達斯兩巨頭了。”林澤旺表示,經過洗牌,中國運動品牌肯定會減少,但最終會有幾個巨頭,誰會是最終巨頭,“還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