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素來是富人的游戲,服裝、珠寶等行業借此來服務和籠絡高端客戶,然而隨著競爭日趨激烈,以及在網絡的不斷發展之下,定制也慢慢有了“下沉”的跡象。
此前,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運動品牌進軍運動鞋定制市場,近日,喬丹體育也將正式推出網絡定制鞋。據報道,喬丹體育將啟動一個店鋪定制計劃,為消費者提供一些比較基礎的個性化服務,例如改色、DIYLOGO等等,至于更具體進展,其并未對外界過多透露。
從公開信息來看,以鞋類為代表的網絡定制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采取的是“配餐”模式,即企業和品牌盡可能提供各種鞋底、鞋面、配件等材料,由消費者自行選擇搭配,最后下單生產。這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定制,也無法與服裝行業傳統意義上的“量身定制”相提并論。究其原因,制鞋需要建模,定制就意味著重新開模,一方面成本較高,另一方面開模備貨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
即便如此,這已經足以宣告鞋業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長期以來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更多地方便了廠商,但無形中也壓抑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最終整個鞋類市場的銷售也受到影響,庫存大量增加。而網絡定制最起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戶體驗,并滿足了部分個性化需求。如果未來可以在技術上解決(比如3D打印),那未來的發展空間將是非常廣闊的。
而對現階段來說,網絡定制對于廠商來說也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鞋子的設計并不復雜,款式也不會特別多,消費者關注的主要就是幾個主要組成部分的材質、形狀、顏色和裝飾,這些外在元素完全可以放手給消費者自行搭配,廠商只要保證鞋子內部的舒適度就可以。依照“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的互聯網定律,設計DIY絕對會吸引很多年輕的玩家,這些人也正是運動品牌的目標客戶群。
更重要的是,廠商們完全可以借互聯網用戶之“民間智慧”為自己設計出“爆款”的產品。比如說,他們可以將用戶的定制款掛在網上,讓那些想追求個性又不擅長設計的人自主選擇,如果發現某些款型特別受歡迎,馬上就可以批量制造推向市場。這根本就是免費的市場調查和試點,可以直接將用戶需求轉化為具有足夠沖擊力的產品。
如果再拔高一點,網絡定制的本質其實就是廠商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大眾網絡的做法,也就是所謂的“眾包”。眾包的優勢有很多,一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充分利用外腦,而當解決方案的提供者被設定為潛在客戶的時候,客戶的需求也就被充分地發掘了出來。鞋業網絡定制就是眾包戰略活生生的案例,非常值得實體企業好好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