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美國電商巨頭Amazon(亞馬遜)被爆出其平臺上正在售賣來自“黑名單”工廠的產品。11月15日,Amazon首次公開了其自有品牌的制造商名單。一些非政府組織(NGO)表示,此舉值得稱贊,但公開的信息還不夠詳細。
10月23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稱Amazon正在銷售“黑名單”工廠生產的服裝。這是一些來自第三方零售商的紡織產品,據稱其生產工廠位于孟加拉國,因為2013年的一起大型工廠坍塌事件而被列入黑名單。這起事故導致逾1000人死亡,各大國際品牌都承諾將這些工廠從其供應鏈中移除。
雖然《華爾街日報》表示Amazon自有品牌提供的產品與這些被列入黑名單的工廠并沒有聯系,但由于Amazon自有品牌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經營紡織品類的,且Amazon Fashion歐洲區總裁John Boumphrey在10月24日的媒體采訪中表示,他不能透露關于Amazon時尚類產品生產地的任何細節,因此“黑名單”工廠事件還是對Amazon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現在Amazon終于采取行動,承諾一旦發現黑名單工廠生產的產品,就會將其移除。并且主動提供了供應鏈的透明化信息。
在自有品牌的制造商名單中,Amazon詳細列出了其各類供應商的企業名稱、地址、國家和地區,供應商類別涵蓋了Amazon的多個部門。
這份名單上包括了505家中國大陸供應商、29家中國臺灣供應商、168家印度供應商、23家孟加拉國供應商、6家巴基斯坦供應商、5家越南供應商、31家日本供應商、29家斯里蘭卡供應商、19家印度尼西亞供應商、14家泰國供應商、13家馬來西亞供應商、13家菲律賓供應商、12家韓國供應商、7家柬埔寨供應商和4家馬達加斯加供應商。
此外,還有102家美國制造商和12家墨西哥制造商。在歐洲,英國有10家供應商、波蘭9家、意大利4家、土耳其11家。在法國還有兩家外資紙業公司。
名單公布后,非政府組織Human Rights Watch高級女權顧問Aruna Kashyap于11月20日評論道:“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商Amazon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息:透明度至關重要,并將繼續保持和發展透明化進程。不公開披露其供應鏈的品牌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是在哪里生產的,這加大了它們不負責任的嫌疑,而在不容易獲得信息的地方,也加大了工人維護權益的難度。”
然而,Human Rights Watch也對Amazon發布的名單提出了一系列批評。第一個問題是,沒有具體提及每家制造商的業務領域(如紡織、美妝、電子產品等);二是,盡管這份名單可以在Amazon網站上找到,但是有些隱蔽,且Amazon沒有同時發布任何正式的聲明或新聞稿。
實際上這份名單是不容小覷的,因為Amazon一定程度上已經是一家“品牌工廠”,在短短5年的時間里,僅在時尚領域就推出了100多個自有品牌,給其他時尚零售品牌造成了威脅。且Amazon此前一直對其時尚零售戰略保持低調,更加劇了外界的不安。
全球許多大型時尚企業都在全力推進“供應鏈透明化”進程,美國服裝零售商GAP、英國著名時尚和雜貨零售商Marks & Spencer、瑞典快時尚品牌H&M、運動巨頭Nike、牛仔老牌Levi’s、德國運動巨頭adidas等都已經對外公布了供應商名單;近兩年,日本迅銷集團先后公開了旗下品牌優衣庫和GU的主要代工廠名單,除了合作的制衣廠外,還將范圍擴大到二級供應商的面料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