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元旦以及清明等節假日的帶動下,戶外用品 “大蛋糕”早已散發出誘人的香氣,也引來了國際國內體育品牌的“入侵”。
近日,上市于2009年10月份的國內首家戶外用品探路者發布了2013年一季度業績快報,預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360萬元,同比增長3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700萬元-6100萬元,同比增長40%至50%。不僅上市公司凈利潤在增長,就連一些經營戶外用品的專賣店也賺得盆滿缽滿。
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表示,我國戶外用品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戶外運動。與體育用品不同的是,戶外用品價格和毛利更高,在當前市場需求逐漸釋放,銷量大增的情況下,戶外用品商家大為受益。
探路者的成功上市,也帶動了我國戶外用品市場,市場份額也在逐年增長,出貨額年平均增長高達50%左右。據資料顯示,“我國市場中已擁有400余個專業戶外品牌,本土品牌約占3成,專業戶外用品零售店達到了2000家,百貨商場零售店有1600余個。與此同時,400余個專業戶外運動俱樂部也為戶外品牌提供了潛在的深厚消費基礎。”
一組數據顯示,我國戶外用品行業2011年市場零售總額達到110億元,同比增長57.82%,且這種增長勢頭還在擴大。
隨著戶外用品在市場中的潛力逐漸被挖掘,國內國際體育品牌也紛紛布局進軍戶外用品這塊廣闊的沃土。
近日,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puma(彪馬)發布財報稱,2013年將重心放在戶外運動產品上,延續2012年下半年開始實施轉型與成本消減計劃。
事實上,puma涉足戶外用品領域,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體育品牌。在puma之前,阿迪達斯、李寧、安踏等體育品牌紛紛涉足戶外用品領域。據媒體報道稱,阿迪達斯在中國開設了戶外專賣店,李寧也推出了子品牌li-ningadventure(李寧探索),并在北京、天津等地方開出多家專賣店。
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中商情報網行業研究員張英劍認為,從戶外用品行業來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使得與其客戶群重合度較高的傳統運動品牌有了進入的動力,體育品牌進入戶外裝備具有先天的優勢條件,使得進入壁壘不是太高。另外,從需求來看,隨著人們對戶外運動的進一步了解,以前認為高端的戶外用品品牌逐漸被普通大眾熟知,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和理念也在不斷地改變,由此可見,行業的成熟度正逐漸加強。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些年來,體育品牌在面對同質化與高庫存的雙重壓力下愈發顯得頹勢,與之鮮明對比的是,戶外用品卻在市場中穩中有升,這讓諸多體育品牌的掌門人看到了困境中如何實現自我救贖的一道曙光,這也是諸多體育品牌向戶外用品延伸的原因之一。
對于體育品牌一窩蜂地往這個行業扎堆,張英劍也表示出了擔憂:“雖然戶外用品與體育品牌發展路徑有一定的相似,客戶重合度較高,但戶外裝備要求深厚的研發基礎,對技術以及人才要求要比體育品牌高,而從目前國內進入戶外用品行業的體育品牌發展來看,商品種類數量較小,款式及質量對于專業的戶外運動人群來說也不‘入流’,因此,體育品牌盲目進入‘被誤判’過的市場,容易導致消費者對商品不買賬。”
張英劍說,體育品牌進入戶外用品行業是當前市場形勢所逼及利潤誘惑,但從長遠發展來看,與體育品牌用品需求相比,戶外用品行業容量畢竟有限,因此,一些有優勢的體育品牌商要盡快轉型升級,突出自己的品牌優勢,把握市場的需求,降低成本,在自己傳統優勢領域保障合理的利潤,這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進入戶外用品行業所帶來的風險。
長此發展下去,戶外用品會不會步體育品牌的后塵?在朱慶驊看來,這將進一步加大戶外用品行業的競爭,若商家仍是以規模、價格的方式進行粗放式競爭,那么,戶外用品行業極有可能步傳統體育品牌行業的后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