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產服裝品牌大放異彩,股市上服裝板塊出現罕見的活躍表現,多只紡織服裝股漲停。不僅在服飾上,乘用車市場也傳出好消息――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汽自主品牌轎車成為媒體指定用車,隨后中央部委和十余省份大批采購紅旗轎車,自主品牌未來將在公務車行列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例。
不管是服飾還是汽車,近年來民族品牌的品質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有的已和國外品牌不相上下。尤其是服飾,許多知名品牌都是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貼牌生產的,可以說,從原料到加工都是地道的“中國貨”,只是貼上了外國牌。
品質差不多,但消費者在選擇品牌時就有差別了,有的花大價錢買國外奢侈品,有的為了面子選擇國外品牌。有些品牌則選擇了“洋為中用”,明明是中國設計加工的“純國產”商品,非要取個外國名。如此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消費者越不用國產品牌,國產品牌就越難以生存發展,越沒有機會提升和完善自己,與消費者的距離感就越大。消費選擇的背后,是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在起作用,表明消費者對民族品牌還不夠放心、不夠信任。
同樣品質的產品,為什么國外品牌就“含金量高”,能賣出高價?除了設計和銷售的技巧外,“文化”的營銷功不可沒。國外很多品牌的汽車、服裝、香水、紅酒在銷售時,都力圖營造一種優雅的文化氛圍,形成一種潮流和時尚,讓消費者心甘情愿地花錢追捧,為“文化附加值”買單。國產品牌也要善于抓住消費者的心理,自信地去發掘“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民族品牌的價值,不能讓民族品牌缺乏“文化”基因,成為“山寨”和“二流產品”的代名詞。
說起對民族品牌的崇尚,近鄰韓國經常成為大家舉例的代表,從農產品到化妝品,從電器到汽車,韓國社會都推崇民族品牌。如今,中國的政府部門和高端人士也作出表率,自信地用起國產品牌,表明對國產品牌的認同,無疑將提振人們對民族品牌的信心,引領更多的本土消費者。這樣也有利于更多的民族品牌發展壯大,最終打入國際市場,贏得國外消費者的認可。
民族品牌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表現,其本身就包含著民眾的信任、支持和感情。國產品牌要不斷提高品質,回饋本土消費者;社會則應通過自上而下的引領,發出認可民族品牌的積極信號,讓人們改變消費觀念、轉變購物習慣,培養更大的國產品牌消費市場,這樣才能形成民族品牌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