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務部發布了《關于促進中國品牌消費的指導意見》,這是2013年,主管部門出臺的首個促消費指導意見。針對當前品牌消費領域出現的同質化競爭激烈、網絡消費沖擊商業街區、中國品牌進店難、單品影響力弱等難題,商務部提出了較為詳盡的指導意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曾表示,提倡品牌消費,一方面要支持中國傳統的優秀品牌,如一些中華老字號,要幫助其擴大市場;另一方面是擴大進口品牌消費。業內人士稱,這為以品牌促消費的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第一步是通過規劃和技術研發打造國內品牌;第二步是立足國內,打開國際市場。
服裝業:轉型加收購
服裝業長久以來一直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典型代表之一,由于本土服裝品牌不響,紡服企業做的又多是貼牌產品,品牌影響力不強的問題一直困擾我國服裝業。隨著2013年的到來,眾多服裝企業以加快轉型升級、提升品牌效應、提高產品價值含量、推動服裝品牌走向國際作為使命,加大研發設計的力度,將產品營銷戰略向打造品牌方向延伸。
深圳服裝行業協會負責人表示,深圳新一輪的發展是推動產業進一步轉型,從發展型產業向創新型產業、品牌型產業轉變。2012年,深圳服裝行業實現產值1000多億元,出口近百億美元,深圳時裝在國內大城市一類商場占有率達50%以上。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線品牌穩步發展,自主創新和品牌競爭力不斷增強。深圳服裝業已成為推動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另據外媒報道,近期一家中國企業將韓國某大型時尚服飾集團旗下的一個服裝品牌以及該服裝品牌主要營業網點的經營權一并拿下,并且欲將該品牌投入到中國市場。而另外一家旗下擁有眾多服裝品牌的韓國服裝企業則是將公司36.9%的股份轉讓給了一家中國企業。此外還有一家中國企業在2012年9月完成了對一家韓國服裝企業的收購。業內人士稱,韓國服裝一向以擁有搞設計品質、擅長打造品牌著稱,但卻遭遇韓國本土市場狹小和資金短缺困境,這讓擁有充足資金和廣闊市場的中國企業看到了商機。
餐飲業:抱團取暖
日前,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網絡知識產權推進中心發布的《2012年知名企業品牌重復率及品牌保護調查報告(餐飲業)》顯示,我國餐飲企業當前普遍面臨著實體商標重復率高企、網絡品牌資源稀缺和網絡品牌意識不足等問題。而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12年上半年餐飲行業形勢分析》則顯示,2012年上半年,我國本土快餐品牌利潤不及8%。正餐企業增速明顯放緩,廣東、海南、湖南等地企業甚至出現因不堪重負而倒閉,或對外招租、轉讓的情況。此外,火鍋企業上半年的翻臺率普遍落到歷史最低。
中國烹飪協會指出,“四高一低”(房租價格高、人工費用高、能源價格高、原材料成本高、利潤越來越低)成為企業不可逆轉的負擔,同時還要承擔食品安全、消費者投訴、媒體曝光的風險。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行業冬天里,仍然有企業做響了自己的品牌,取得良好的業績。東方美食董事長劉廣偉說:“餐飲業的增速從20年來兩位數的增幅回落,這沒什么了不起,企業一要有信心,二要調結構,危機背后就是商機。”嘉和一品董事長劉京京則表示,除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之外,如果能加強和資本的合作、和同行的合作,“本著合作共贏的態度,辦法總比困難多。”金百萬董事長鄧超坦言,行業之間必須要交流、合作。“眉州東坡的王總跟我們就有合作,他有一個非常大的加工廠,通過產業化,既保證了口味又保證了價格。”鄧超表示,企業間抱團取暖、取長補短是一種開放、包容的思路,能夠集中企業優勢,促進整個餐飲業品牌的樹立。
家電業:中國品牌攻勢漸起
近日,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發布消息稱,2012年中國家電工業克服諸多困難,仍舊實現了增長;隨著經濟形勢的逐漸轉暖,預計2013年中國家電工業發展形勢好于2012年。產業結構升級將是2013年乃至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家電業的主旋律,技術創新成為未來家電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特別是近年來各品類產品檔次逐漸提升,很多滿足生活品質提高的新興產品不斷問世,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明顯,將為家電業未來的發展開辟新的天地。
記者了解到,在近日舉辦的美國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國內的電視企業開始發起全面的攻勢,tcl[微博]、長虹[微博]、康佳、海信[微博]、創維[微博]、海爾等企業紛紛展出了旗下最新的高端電視產品,吸引了現場觀眾的高度關注。縱觀國內電視企業的展出情況,超高清、語音、雙通道成為國內電視行業的主推方向。
據悉,2013年3月,中國家電協會將在上海繼續舉辦“中國家電博覽會”,從目前的招展情況看,日立、科勒、米技、cado、西門子、博世等國際品牌將攜新品進駐國際高端家電展區,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國際品牌看好中國市場對高端家電的消費能力。